记得文革前有一个关于在校大学生恋爱的资料说,只有1%(对)的恋人最后终成眷属并没有离婚。前些年在大学同学的集会上得知,我们那个年级的同学夫妻,已有约2/3的离婚了。今年在一个初中老同学集会上,有个已经40年没有见过面的同学说,他人生的最大失败就是当初选择了他的前妻。有一位学者说,有的恋人从见面那一刻起就预示着他们最终会以分手告终。婚姻是人生的大事,但婚姻……
所谓心理准备,首先自己要量体裁衣,要求自己先做一个适当的人。要思考你希望什么,你想得到什么,你能得到什么,你能付出什么,你能承受什么。择偶是检验一个人爱与被爱的能力的实践活动,如果你选定的太狭窄,例如,有的女孩征婚,要求男孩必须是一米八的个头,硕士以上学历,未婚,等等,即便遇到了符合这样条件的应征者,将来未必能过得好。因为你的心灵宽度太窄,遇事伸缩的余地太小,限制住了自己也限制住了别人。心路狭窄,迟早会陷入苦恼,因为只用窄成一条线的标准去套,无论高或低,早晚不是对方受不了,就是自己容不下。
所谓理念准备,是应该熟悉或了解高质量的婚姻与哪些因素有关联,借鉴其中适合于自己的东西,对自己的婚姻有个基本的“设计”。还应对“一见钟情”,“门当户对”之类有一些基本了解。有心理学家认为,我们试着与异性深入交往的时候,一个鲜明的、心中期待的理想爱人的形象总会浮现在潜意识里,他早就随着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社会地位,在我们意识深处逐渐形成了某种“理想爱人的形象”,甚至可以说可能在10岁以前就已经在我们脑海里生根,左右着我们寻偶的方向和取舍,也因为人们常常在生活中先有所失,当有朝一日恰好遇到了可以填补空缺的感情,这时的感觉是最强烈的,这就促成了“一见钟情”!其实这样地陷入爱河归根结底是一种自我发现。世界知名大作家拉辛说:我从这爱情里面,可以找到我自己,可以发现我自己。一见钟情
更容易淡化夫妻生活里乏味苦涩的一面。但是一见钟情产生的婚姻同样需要精心养护。
社会的发展使“门当户对”有了更符合时代特点的含义。有学者认为:相似社会文化环境中生长的男女具有类似的生活习惯、行为模式、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较易建立共识、能相互适应,容易有愉快的婚姻生活,要么为何要“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呢?有文章说,法国社会学家发现45%的夫妻是同行。所有法国家庭里,69%的夫妻从事相近的职业。或者“一见钟情遵循的法则是:职业越接近,结婚的可能性越大”。有的研究发现婚前双方一致性或夫妻同质性越高,婚姻质量就越高。一项研究发现,74.5%的夫妻婚前注重双方是否般配。所谓般配是指婚前除考虑双方的主观条件外,还应考虑家庭背景、种族籍贯、宗教信仰、经济条件等。否则,适应可能有较多的困难,双方都必须付出更多的容忍、牺牲与代价。另外,凡当事人的家长与朋友所赞同的婚事,较易有良好的适应。
所谓参照指标,是学会借鉴和参考哪些与高质量婚姻有关联的因素。例如,年龄,大多数夫妻的年龄接近或男大于女,有一项大样本的研究发现,夫妻年龄相同或丈夫>1~3岁占56.8%,丈夫>4岁以上的占29.2%,就是说接近90%的夫妻年龄相同或男大女小,接近30%的男比女大4岁以上。这是一种社会惯性。也有人认为,长妻幼夫的家庭似乎更稳定。当然,媒体经常有老夫少妻和老妻少夫事例的报导,可见年龄并不能阻碍爱情的选择和婚姻的结合。再例如,夫妻受教育程度和职业阶层的高低,夫妻受教育差不多(上下差2年)的占59.8%,丈夫比妻子高3年以上的占31.7%,>6年7.1%;夫妻职业阶层,双方相同或上下相差一级71.6%,丈夫高于妻子20.2%。这两方面也是一种社会惯性,有些三高(高学历、高素质、高收入)的女性,找对象难,恐怕与这种社会惯性有关系。在家庭总收入方面,丈夫与妻子收入相等或低于妻子的占29.1%。丈夫高于妻子的占70%以上。“柴米夫妻”仍然在起作用,低收入(例如月均<200元)因经济发生冲突是中等收入(>800元)的1.8倍。
台湾有一个在校大学生异性交友的研究,被调查者多数重视“个性相投”与“品德学业”;男希望对方年龄比自己小,女希望对方比自己大;男希望对方学历与自己同或低,女希望与对方相等或对方高;男喜欢读文法科系的女生,女喜欢读理工科系的男生;男重视女的气质风度,女重视对方的品德学业。上海第一医学院曾调查过170位18~20岁在校学生的择偶条件:注重外表(美貌英俊、同等学历、温文尔雅)的占41.6%;注重内在(思想进步、爱好相同、才华横溢)的53.3%;看重家庭(门当户对、住房舒适、家庭富有)的5.1%。男女都重视“爱好相同”,男更注重对方容貌、仪态;女更考虑“思想进步”,“才华横溢”等内在因素。武汉师范学院曾分析305名大龄青年择偶类型:事业型(把事业做第一条件),女39.1%,男13.6%;性格型,女24.6%,男45.6%;文凭型,女21.7%,男10%;外貌型,女12.6%,男26.6%。看来,男女在择偶的期望方面有很多是重叠的,大方向有一致的方面。但同时要看到男女的期望还是存在许多差别,所以无论方向一致与否,随时调整自己的期望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其中一种极端的、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差别是,有的男性或女性将爱与婚姻理解为私有财产,“我不能拥有她(他),别人也休想!”对有这种倾向的人要有警觉,避免受到暴力侵害。
择偶是从交异性朋友相互了解并与之建立友谊开始的,健全的友谊关系有四个特征:真诚;温暖;同理心(细心倾听对方说些什么与感受什么,能关心对方)和自我袒露。友谊也要追求“报酬”,所谓“投桃报李”,“礼尚往来”,了解和友谊正是在这样反复的“投桃报李”,“礼尚往来”中实现的。但进入相互吸引期,特别是热恋期,有可能出现错误判断,因为某人对你越有吸引力,你越会对他(她)作正面评价,所以堕入情网的人会表现得“智力下降”。但最初的“疯狂”过去之后,许多人发现“他(她)不是我最理想的,我搞错了”,“我看走眼了”。对他人错误判断除了情绪因素,还可能是由于信息不足,或信息假象、潜意识的间接暗示,刻板印象,晕轮效应,忽视了环境因素的影响等。另外还可能是“挑花了眼”。有一项研究建议,最好只选随机遇到的前9名候选人,少于这个人数,信息量不足,无法做出最好判断;多于这个人数,可能错过最佳伴侣,耗尽你的时间。当你刚刚设定好标准就遇上一个心仪的人时,或正处于体内激素周期的某个特定阶段遇上某个特定的人时,你要选的人可能就在那儿。
婚姻不能凑合,更应该避免出现出于无奈、勉强结合(如未婚先孕)的情况。有人认为同居超过两年结婚愿望就会下降,理由是长期的同居看到更多的是对方的缺点,如果双方或一方认为不合适,那就不必勉强了。
男强女弱是家庭的普遍模式,由于女性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经济更加独立,提高了对婚姻的预期,这会给男性带来一定压力;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化以及都市化的发展,男女的自利性性格上升;市场竞争原则被引入恋爱婚姻领域,有的婚恋关系演变为金钱交换关系,一些人的择偶条件出现功利化和物化取向;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不安定、情绪紧张,人们普遍缺少安全感而容易浮躁;等等,这需要现代择偶者认真对待,但不管怎么说,通往爱情的路总是畅通的,通往爱情的路有很多条。
让我们记住美国临床心理学家H·Ginott的告戒:“成熟的爱,无论男孩或女孩都不是想利用、剥削或占有对方……而是要增加爱者和被爱者的生活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