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是怎样形成的?又怎样消除它?心理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同的,因而做法各异。美国有个心理学家名叫华生(Watso……
恐惧是怎样形成的? 又怎样消除它? 心理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同的, 因而做法各异。
美国有个心理学家名叫华生 (Watson), 他认为恐惧可以通过学习而产生, 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消除。
华生试图在实验室里证明他的理论, 他找来一个刚刚出生十一个月名叫阿尔伯特 (Albert) 的婴儿作被试。 他的第一个实验是想使阿尔伯特对大白鼠产生恐惧反应。 实验一开始他发现孩子听到大的声音和失去支持时, 便产生恐惧反应, 还发现不管是什麽东西, 只要距离他在十二英寸之内, 他就想法得到它, 得到之后便摆弄它。 这个孩子对巨大声响的反应同其它孩子的反应是一样的。 华生找来一根直径一英寸, 长三英尺的钢棍, 当用锤子敲击这根钢棍时, 孩子便产生明显的恐惧反应, 在做完上述预备实验之后, 华生便开始正式做实验, 他先让阿尔伯特玩弄一只大白鼠, 孩子玩得很高兴, 几周之内毫无惧怕的迹象。 有一天正当阿尔伯特伸手去触摸那只大白鼠时, 华生用锤子猛敲那只钢棍, 发出很强的噪声, 使阿尔伯特产生了很不愉快的感觉。 华生是这样描述当时孩子的表现的: 他被吓得猛然跳了起来, 然后跌倒, 一头扎进床上的褥子里, 可是孩子并没有哭叫。" 以后华生便重复地这样做, 每当孩子伸手触摸大白鼠时, 华生便敲击钢棍, 孩子便猛然跳起然后跌倒, 继而哭泣。 这种作法显然给阿尔伯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一周之后华生又让阿尔伯特玩弄大白鼠, 这时孩子对动物不怎么感兴趣, 看来有点胆怯。 华生对当时的情况是这样描述的: 当把动物突然呈现在孩子的面前时, 阿尔伯特并没有走上前去接近它。 当实验者逐渐把大白鼠移近阿尔伯特时, 孩子便试探性地伸出左手。 当动物用鼻子嗅他的左手时, 他立刻把左手缩了回去。 后来他伸手去摸大白鼠的头, 当还没有碰到动物时, 便又把手缩了回来。 在进行本实验之前, 阿尔伯特是不怕大白鼠的,而这种实验重复多次之后, 他不但惧怕大白鼠, 而且害怕兔子, 害怕用海豹皮作的衣服外套和棉花。
所幸的是华生还可以通过重新形成条件反射的方法, 或者称作去条件反射 (d econditioning) 的方法, 使形成的恐惧予以消除。 有一位名叫彼得的小孩就做过消除恐惧的实验。
彼得是一位三岁的男孩, 他不但惧怕大白鼠, 也怕兔子、毛大衣、羽毛、棉团、青蛙、鱼和机械玩具。 彼得很象刚才所说的阿尔伯特, 所不同的是, 彼得的恐惧不是在实验室里而是在家里养成的。
华生有一位研究生名叫琼斯 (Jones), 华生交给他一项任务, 要他设法减轻彼得的恐惧行为。 琼斯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她把彼得置身于他所害怕的那些东西面前, 同时让其它一些孩子在场, 而那些孩子对琼斯害怕的动物并不害怕。 琼斯把这种方法叫做 "社会因素法"。 琼斯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推想, 如果他看到其它孩子玩弄这些东西, 他的好奇心就足以使他战胜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