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基因型的人面对生活压力会有不同的反应。对其机理的进一步研究,或将为治疗抑郁症提供新的可能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2001年,全球约有1.21亿人在忍受着抑郁症的折磨,估计每年都会有5.8%的男性和9.5%的女性会经历一段“抑郁期”,或者说“郁闷期”。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沮丧,失去兴趣和快乐……
不同基因型的人面对生活压力会有不同的反应。对其机理的进一步研究,或将为治疗抑郁症提供新的可能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2001年,全球约有1.21亿人在忍受着抑郁症的折磨,估计每年都会有5.8%的男性和9.5%的女性会经历一段“抑郁期”,或者说“郁闷期”。
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沮丧,失去兴趣和快乐,犯罪感和轻微的自负,睡眠和食欲受到影响,以及精力不够和注意力不集中。这些问题可以变成慢性病或者易复发,导致患者失去了每天自理能力;最坏的表现是,抑郁症能够导致自杀。>>>抑郁症低龄化与家庭有关
专家估计,60%的自杀行为,都与抑郁症或者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有关。
在转型期的中国,这个原本陌生和遥远的词汇,正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中国到底有多少抑郁症患者,目前尚未有准确的统计;民间的说法是,即使按照最保守的估计,目前的抑郁症患者也超过了2600万人。
基因和环境的双重作用
据说,人类对于抑郁症(depression)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早在约2400年前,被誉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就对此进行了研究。但是要揭开其中的奥秘,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个最简单的疑问就是:为什么面对同样的生活压力,有些人可以泰然处之,有些人却选择了自杀这样极端的不归路?
直到近年来,科学家才开始逐渐了解其中的奥秘――这或许与一种名为5-HT(5-羟色胺)受体基因的基因型(genotype)有关。更准确点说,实际上与5-HT基因的副本变异长度有关:携带短等位基因的人,不管一个还是两个,似乎都有着更大的可能成为抑郁症的“牺牲品”。
借助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帮助,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tony Brook University)的心理学家图尔汉坎利(Turhan Canli)等人,最近首次对基因型与环境如何同时影响大脑的功能进行了研究。这一成果发表在10月24日正式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会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
这项研究包括针对48名健康成年人(其中26名男性,平均年龄为25岁)进行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基于立体像素的形态测量学(VBM)实验,以及针对21名健康成年人(其中14名为男性,平均年龄为30岁)进行灌注成像和沉思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基因型的人,因生活压力导致的大脑有关区域――主要是海马和杏仁核两个区域――的神经活动不同,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差异。
海马(hippocampus)是大脑中负责情节记忆的脑神经结构。临床研究表明,海马结构被损伤的病人,尽管其他的认知功能(如语言、思维等)保持相对完好,却不能形成新的情节记忆。杏仁核(amygdala)则是一个跨越大脑两侧的杏仁形结构,与人类对恐惧等情绪的处理和记忆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