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基因型的人面对生活压力会有不同的反应。对其机理的进一步研究,或将为治疗抑郁症提供新的可能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2001年,全球约有1.21亿人在忍受着抑郁症的折磨,估计每年都会有5.8%的男性和9.5%的女性会经历一段“抑郁期”,或者说“郁闷期”。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沮丧,失去兴趣和快乐……
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精神病患者普遍受到社会性歧视。在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刘华清看来,精神病医生的地位在所有的医生中也几乎是最低的,“精神科的医生经常被人看不起。”
实际上,抑郁症的影响绝不限于患者自身。因为抑郁的情绪有很强的感染力,常常会给亲人乃至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刘??对《财经》记者表示,尤其是在女性之间,经常出现群体癔症的情况:小集体中一旦有一人患有抑郁症,就很容易感染周围人。
目前,针对抑郁症,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仍然是抗抑郁药和心理疗法。但由于其发病机制仍未得到完全理解,要根治这一疾病殊为不易。
早在20世纪50年代,第一代抗抑郁药品正式问世,但其安全问题以及副作用使其使用一直受到很大的限制。包括选择性五羟色氨再摄取抑制剂(SSRIs)在内的第二代抗抑郁药,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入市场,其安全性和易用性都有了很大提高;但与一般药品相比,在使用上仍然存在诸多限制。
或许,类似克他命(ketamine)这样的麻醉剂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的精神病学家侯赛尼曼吉(Husseini Manji),在10月12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公布了他的研究成果。
今年8月,曼吉对18名严重的抑郁症患者进行了静脉注射这种麻醉剂的双盲实验,即把按照目前的治疗方法没有效果的这些患者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克他命,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所有患者都不知道自己注射的是克他命还是生理盐水。经过测试,注射之后,有12个患者的抑郁分数下降15%,治疗两个小时内感觉很好;有三分之一患者在一周之内仍然感觉很好。这一结果显示,这种麻醉剂对抑郁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实际上,曼吉领导的这个小组并不是第一个证明克他命具有这种疗效的。早在2000年,耶鲁大学的约翰克里斯特尔(John Krystal)和他的同事也做过相似的实验:对八名采用正常治疗方法无效的抑郁症患者进行的实验显示,其中四人感觉很好。
然而,真正把这一由底特律的帕克-戴维斯(Parke-Davis)公司在上世纪60年代发明的麻醉剂用于抑郁症治疗,或许仍需假以时日。“这种麻醉剂可能具有抗抑郁倾向,但是仍然需要大量的双盲实验。”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身医学科副教授李春波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就表示:“目前这种麻醉剂仅仅是概念上的一个实验,还不能投入临床使用。”
北京心理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刘??也提醒说,使用克他命完全是一种逆向治疗法,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的危险。虽然医生能够控制药量,但是存在导致躁狂症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