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对沙利文人格理论渊源、基本内容和现实意义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主要内容为:沙利文人际关系为中心的人格理论基本构成;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人际关系理论与现代发展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对比,包括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他发展心理学家成果的一致性;沙利文人格理论的贡献。近年来,在社会性……
沙利文的自我系统(self?systen?)的概念是其人格结构中的重要成分。自我系统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自我知觉和防御动能的模式,自我系统是人格化的产物,是“涉及到人际安全的维持系统。”惩罚产生焦虑感,满足产生欣快感,一般情况下人们是处于这二者之间的平衡状态。自我系统的形成始于焦虑。童年时期儿童经历的各种焦虑和满足的经验逐渐固化为自我系统,自我系统形成后,对与自我冲突的,不利于自我的行为进行忽略和曲解,相反,对有利于自我的行为则消化吸收。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强调语言、表情和姿态的作用,认为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动能。因是否具有这一动能或动能发挥的不成熟到成熟,儿童要经历三种经验方式:原始的经验方式,发生在前言语阶段;平列的经验方式,以八九个月儿童开始讲儿语为标志,这一时期儿童的语词具有不确定性和我向性;综合的经验方式,在两岁的某个时候,儿童会进入综合的经验方式。所谓综合是指对话词的有序安排和对经验出现交互确证(Consensual?validation),即一定的分辨事实和表达能力。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
根据人格的结构、自我系统的防御机制和语言的动力作用和人际关系的模式,沙利文把儿童的人格发展分为六个阶段。
(一)婴儿期(infancy),从出生到能清晰地表述语言
这一阶段中口唇区(oral?zone?)是婴儿与环境之间的人际关系区域。母亲的喂养使婴儿初次有了人际交往的体验,这种交往使儿童内心中形成了4种不同的乳头的概念:(1)标志满意的好乳头,(2?)婴儿不饿时的好的但不满意的乳头,(3)无奶可供的错误乳头,(4)焦虑母亲的坏乳头。这一阶段的另外的特点是:(1)脱离冷漠、?蒙沌的活力显现,(2)认知方式从原始的经验方式向平列的经验方式转移(3)诸如坏的、焦虑的、拒绝的、挫折的母亲和好的、轻松的、接受的满意的母亲的人格结构形成,(4?)学习经验的形成和初始的自我系统的出现,(5)婴儿能区辨自己的身体,(6)学习手――眼、手――口、耳――声音的协调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