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对沙利文人格理论渊源、基本内容和现实意义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主要内容为:沙利文人际关系为中心的人格理论基本构成;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人际关系理论与现代发展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对比,包括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他发展心理学家成果的一致性;沙利文人格理论的贡献。近年来,在社会性……
(二)童年期(childhood)、?从掌握语言到对玩伴需要的产生
语言的学习和综合的经验方式组织是婴儿期向童年期转移的动力。童年期是发展自我意识的时期,自我人格化极快地增加。这一时期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家庭关系。语言的发展使不同的人格化能够融合,自我系统整合为一个更紧密的结构。自我系统的性别的概念开始发展,开始采取与性别相适应的行为。儿童可以利用语言降低焦虑,例如,辩明是非、认错道歉,也包括害怕惩罚而说谎。
(三)少年期(the juvenile era)从寻求玩伴到同性密友形成
这一时期是儿童更趋社会性的时期,儿童开始获得与家庭之外他人交往的经验,出现了父母之外的另外的重要他人,教师、同伴、同伴父母等。与自己父母相比较,这些互动的关系对儿童的自我观念影响很大,特别是同伴关系在重要性上不次于婴儿与父母的关系。儿童开始具备了初步的综合经验模式,开始实现社会化,懂得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性。这一时期,儿童的人格首次觉醒了,自我系统把世界看成是有其自身的原因而存在、遵循自身规律。儿童逐渐明白了世界不可能随其所愿。
(四)前青年期(preadolescence)、从需要亲密的同伴到异性朋友的需要
这一时期是真正的人际关系的开始。之前儿童的人际关系是依赖于成人的,现在,儿童开始形成平等、成熟、互惠的、比同伴更深的爱的关系,相互公开自己的隐私。儿童可以为朋友牺牲自己的需要,二人之间彼此同化、互相影响、互相忠诚,从而培养理解他人,同情他人的品格,他们在他人眼里发现自己。没有亲密的同伴儿童会成为孤独的牺牲品。
(五)青年初期(early?adolescence)、?从性欲发生到性行为形成模式
青年人感受到了性欲的体验,开始与异性交往。由于性机能的成熟,性欲成为生活的主要矛盾,但社会性道德和种种禁忌,使个人在性活动中感到自尊的破坏,导致幻想和白日梦。这一时期的性活动虽然强烈,但却不成熟。
(六)青年后期(late adolescence)、从生殖活动到完全成熟的丰富的人际关系
这一时期的生活主要矛盾集中在社会责任方面,工作、挣钱、事业等成为个人感兴趣的问题。复杂的人际关系逐渐成熟,综合经验方式有所增加,自我系统更加稳定。由于教育和工作经验,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有了进一步认识,各方面的知识大增而趋于成熟,经验的积累会在以后的成熟人格中显露,成熟的人格基本上反映了亲近的需要和与他人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