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对沙利文人格理论渊源、基本内容和现实意义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主要内容为:沙利文人际关系为中心的人格理论基本构成;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人际关系理论与现代发展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对比,包括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他发展心理学家成果的一致性;沙利文人格理论的贡献。近年来,在社会性……
三、重新认识人际关系理论
(一)人际关系中的同伴关系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中,自我是在重要他人的反应中确立的,在人格发展阶段中主要的重要他人除3岁前的父母,?青年后期复杂的社会群体外,之间从童年末、少年期、青年前期、青年初期几个阶段,大约20年时间是玩伴、密友、异性朋友。难怪他的理论在同伴、友谊研究中受到重视。
沙利文的一些观点被以后的心理学家所证实。有(J.Parker.&S.Ashtr)用回溯研究发现,同伴关系和后期适应之间的关系,?同伴关系障碍会导致后期的退学、犯罪、精神病等,他们甚至认为,同伴关系障碍对后期的适应问题有一定的预测性。
Eckerman?等人(1982年)发现2岁后随着运动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同伴间交往行为时间更长、更趋复杂。从3岁开始,?社会剧游戏的出现,表明儿童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的能力(Howes,?1989年)。
帕腾的游戏研究揭示,2岁到15岁,联合游戏、合作游戏在增加,较大的学龄前儿童与同伴的社会语言是可理解的,可以达到目的,且语言交流和说服他人而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随年龄增加。
Dumphy(1963年)提出的儿童与同性伙伴到与异性伙伴交往的发展也基本上与沙利文的观点吻合。
Hartup(1980年)研究发现儿童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童年世界,一是小孩――大人的童年世界,一是小孩――小孩的童年世界。前一世界是以小孩对大人的服从权威为特征,后一世界是以同辈之间平等关系为特征。
从众多的友谊关系的研究中人们(Bigelow,Selman,Volpe?et?al)发现,儿童对友谊概念的理解是从“自我中心”的单向关系向既有获得又有给予的双向关系发展。
Selman把儿童友谊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0阶段(3~7岁),短暂的物质玩耍阶段,不涉及个人感情。一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二阶段(6~12岁)顺境合作阶段,双向的、功利性阶段。三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四阶段(12岁开始)自主的,相互依赖的阶段,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沙利文的人格发展思想与社会认知心理学家的观点具有很高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