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遇到诸多困难,得不到足够的 支持和帮助,甚至遭到厌弃或歧视,因此产生自卑心理。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还导致他们活动受限,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缺少朋友,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强。
如何做好残疾人的心理卫生工作
1.广泛宣传人道主义,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尊重、理解和帮助残疾人。大力发展福利事业,帮助残疾人就业。
2.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不断提高特殊教育水平,提高残疾人的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积极开展适于残疾人参与的各种健身、医疗、文娱、体育等活动。
3.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为残疾人办实事,解决住房、婚姻、乘车以及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并普及无障碍设施。
4.大力开展残疾人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家庭、社会应了解残疾人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提高残疾人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5.鼓励残疾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各项社会活动,消除其孤独感和自卑感,提高自我社会价值。鼓励残疾人自强自立,调动残疾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教育孩子正视现实,正确对待自己的残疾,自强不息,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
6.培养残疾人“+”式思维方式。“+”式思维方式是当代提倡的一种积极思维方式,它要求人们凡事往好处想,用“加”的方法而不是用“减”的方法想问题,这对残疾人来说极其重要。
7.家长应首先调整自己的心态,面对现实,不要被“倒霉”、“命苦”、“不幸”占据头脑。现实虽然不能改变,但未来之路是可以选择的,不要顾影自怜,孩子需要你,你的所作所为是对孩子最有力的激励,残疾孩子的命运也掌握在父母手里。
让每个残疾人心里都有一片阳光和美丽!>>>>烦扰丈夫的四种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