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古训为: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但是现代的中年人不仅不能“万事休”,反而正是“万事愁”的时候。因为他们面临许许多多压力,而体力、心力逐渐不如以前。也就是说,压力没减,承受力却下降了,结果可想而知。先看看中年人一般客观存在的压力有那些:职务的升迁,为能不能再提拔费尽心机,高度考重视,因为机会已经不多了,后面的……
有古训为: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但是现代的中年人不仅不能“万事休”,反而正是“万事愁”的时候。因为他们面临许许多多压力,而体力、心力逐渐不如以前。也就是说,压力没减,承受力却下降了,结果可想而知。
先看看中年人一般客观存在的压力有那些:职务的升迁,为能不能再提拔费尽心机,高度考重视,因为机会已经不多了,后面的青年人虎视耽耽,能保住现职也不容易;职称晋升,学历要求越来越高,考外语、考专业知识、考计算机,著书写论文,搞科研、成果鉴定、评奖,还得完成各种日常工作,忙的焦头烂额;干什么也不能落在后面,不仅是面子问题,还有家里人的唠叨;收入多少也很重要,不说吃穿,买房、孩子教育开支等等一样不能少;孩子的学习、工作、恋爱婚姻,老人的健康以及生活照顾,每件事情都要操心;必要的社交应酬得应付,还有......。真是活的累!
闲暇时间很少,体育锻炼不够。体力、精力、记忆力等素质明显不如以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实在是难以接受。随着身体的“发福”,头发减少与白发的出现,以及皮肤皱纹偷偷的增加,中年人开始有了一种莫明的恐慌与危机感,夹带着隐隐约约的遗憾与失落感。
不经意的失眠引起了注意,越怕失眠越睡不着。头晕目眩,心烦意乱,血压生高,周身不适。终于意识到健康问题。“该降血压了”、“该补钙了”、“该锻炼了”“该......”。他们对健康的认识停留在躯体方面,忽略心理因素的影响。
现代医学的发展得益于生物医学的发展,但是由于忽略了人不同于一般动物,出现了治“病”不治“人”的错误,产生了许多现代“身心病”,比如: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哮喘甚至过敏症、恶性肿瘤的发生以及内分泌功能失调、一些所谓的“亚健康状态”等也与心理因素有关。另外不能轻视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恐怖症、神经衰弱等对中年人造成的危害,绝对不亚于一般的躯体疾病。所以不能轻视人的心理因素与健康的关系。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健康的新概念,生物——社会——心理的医学模式。但是我们仍然仅对身体健康关心,对心理健康不理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