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学生投毒事件再次引起社会轩然大波。而心理学人士认为,用极端手段发泄私愤,也是一种心理释放。我们需要引导的是,让大学生用心理咨询的手段释放压力,模仿优秀释放者如小崔,而不是采用极端手段犯罪或自裁。此次大学生投毒事件,再次让人震惊。但是,在心理学看来,不管是采取极端的手段发泄私愤,还是用极端的跳楼自杀来结束生命,实际上都是一种……
近期,大学生投毒事件再次引起社会轩然大波。而心理学人士认为,用极端手段发泄私愤,也是一种心理释放。我们需要引导的是,让大学生用心理咨询的手段释放压力,模仿优秀释放者如小崔,而不是采用极端手段犯罪或自裁。
此次大学生投毒事件,再次让人震惊。但是,在心理学看来,不管是采取极端的手段发泄私愤,还是用极端的跳楼自杀来结束生命,实际上都是一种心理释放。
多次听过面向大学生的心理讲座。讲座者往往用数字来警示大学生们,自杀等心理问题有多么多么严重。而据了解,听过心理讲座后同学们心情反而更压抑:因为,除了收获部分数据之外,好像被沉重的气氛搞得很不开心,反倒让他们更加难受。
大学生在20岁上下,正是社会阅历浅,思维活跃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无论是媒体还是身边的事件,他们都感同身受,好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某校一名大学生自杀后,某些大学同学竟然一有不顺心,就把自杀挂在嘴上,甚至想过去模仿。某位任课教授突然亡故,班里的几个来往密切的女生竟然好几天不吭声,压抑自己,试图用此方式来悼念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