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简称心理所)公布了《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见本报4月11日报道)。在这次调查中,我国心理学家首次使用了自主研制的符合我国国情、有统一内涵且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使用的《中国心理健康量表》。为了研制心理健康的“中国标准”,陈祉妍带领她的团队辛勤工作了近四年。这不仅让人想起那些流传于网络或其他……
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简称心理所)公布了《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见本报4月11日报道)。在这次调查中,我国心理学家首次使用了自主研制的符合我国国情、有统一内涵且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使用的《中国心理健康量表》。
为了研制心理健康的“中国标准”,陈祉妍带领她的团队辛勤工作
了近四年。
这不仅让人想起那些流传于网络或其他媒体上的心理健康测试。这些测试大多源自国外经典量表,读者可以很轻松地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自我测试。人们不禁有了这样的疑问:既然有这样便利的方式,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大力气制定自己的心理健康量表?怎样才能科学地判断心理健康状况?我国公众心理健康状况究竟如何?
只有专门从业人员才能科学判断心理健康状况
如果你正在森林中和一只小白兔玩耍,旁边有一座小木屋和一棵大树。这时忽然出现了一只老虎,你会怎样做?——这是一道曾经在网络上非常流行的心理测试题。
网上给出的答案是:小白兔代表情人,老虎代表配偶,答案则代表了受测者的婚恋观。有人这样回答:“抱着小白兔躲进小木屋。”按照答案,这说明首测者的婚姻可能已经出现问题;或者受测者的婚恋观不太正常,有心理问题。
其实,这是一道用来测试发散性思维的经典问题,受测者的答案可能会反映出其发散性思维的强弱。所以用心理学家的话说,网络上这样的演绎“纯属娱乐”。
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融的科学,不像物理、化学等纯自然科学有非常强的因果关系和绝对的判断标准,会受到社会文化、历史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期,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尺也是不同的。
心理所专家说:“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量,他的参照系是公众整体心理状况的平均水平。打个比方,如果把一个国家民众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平均水平数设为100,大多数人处于这个平均数上下范围之内。只要在这个范围之内,心理状况就是健康的。例如,80、120虽然低于或高于平均数,但心理健康均属正常。如果出现远低于这个范围,可能就说明心理健康状况出现问题。”
只有医生才能准确判断身体健康情况,同样,也只有心理学家才能准确判断心理健康与否。“心理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专家说:“即使是心理测试的经典量表,也只有心理学家才能正确地运用并以此判断受测者的心理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