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简称心理所)公布了《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见本报4月11日报道)。在这次调查中,我国心理学家首次使用了自主研制的符合我国国情、有统一内涵且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使用的《中国心理健康量表》。为了研制心理健康的“中国标准”,陈祉妍带领她的团队辛勤工作了近四年。这不仅让人想起那些流传于网络或其他……
适合的标准才是科学的标准
近几年来,国内外很多调查机构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公众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但是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这些数据并没有准确反映中国人的心理状态。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刘正奎博士认为:“这其中有统计手段和标准不同的问题,也有一些机构采用的是临床判断的量表,并不适合正常人群。但更重要的是大部分调查机构采用的是国外的测量工具,并不适应中国人。”
例如,如果把中国判断多动症的标准放到美国,可能有很多的美国孩子都会被诊断为多动症。心理所刘正奎博士说:“这是因为中国文化或家长更希望孩子应该文静、内敛一些,而美国更强调个性的张扬和发展。”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在美国人看来一些代表“心理有问题”的表现,对中国人来说可能是正常的反应。
没有心理健康就谈不上人的整体健康。国民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也同时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并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家庭的幸福。国民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考虑因素。
为了准确描述我国公众的心理健康情况,中科院心理所于2004年组建了以陈祉妍博士为首的《中国心理健康量表》全国专家组和协作组,以“毕生发展”的理论为指导,开发了量表的青少年版、成人版和老年版,分别适用于12—18岁,18—55岁和55岁以上。各版本使用统一的心理健康维度,能够整体地考量正常人群毕生心理健康的情况。
我国公众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
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接受测试的城市居民中,15%-18%的人心理健康状况为“好”;65%-70%为“良好”;11%-15%为“较差”;2%-3%的人为“差”。专家指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者可能具有轻度心理问题,有些可自发缓解,但也可能发展为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对他们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而心理健康状况“差”者则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社会功能受到明显影响,个人感到强烈的痛苦不适。此类个体面临高度风险,亟须获得心理咨询与治疗。
调查还显示,在青少年阶段,初一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佳,初二、初三学生次之,高中学生最低。在成人阶段,年龄越大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在老年阶段,75岁前心理健康指数比较平缓,75岁后心理健康指数显著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