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简称心理所)公布了《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见本报4月11日报道)。在这次调查中,我国心理学家首次使用了自主研制的符合我国国情、有统一内涵且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使用的《中国心理健康量表》。为了研制心理健康的“中国标准”,陈祉妍带领她的团队辛勤工作了近四年。这不仅让人想起那些流传于网络或其他……
报告还列出了影响各种人群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亲子关系质量、家庭结构和学校教育质量。与父母相处得好、生活在双亲家庭、就读于重点中学的青少年在自我体验、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而对成年人来讲,经济收入、教育程度、职业类型、休闲方式等则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其中健康休闲方式影响最大,常进行运动锻炼的人心理健康状况更好;经济收入影响次之,在月收入2万元以下,心理健康指数随收入增加呈上升趋势。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身体健康、参与活动、医疗与居住保障、婚姻状况等。
针对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的实际情况,专家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包括尽快启动《心理健康促进法》的制定,建立辐射全国的心理健康调查网络和国民心理健康数据库,开展全民心理健康定期普查,依托专业机构和社会力量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等。
中国心理咨询业亟待规范化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需求的增长,我国的心理咨询业发展很快,目前通过国家资格认证的心理咨询师大概有3万人左右。“但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心理咨询师还远远不够。”刘正奎说:“同样为发展中国家,巴西有近17万心理学工作者服务于社会。”
但是,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中科院心理所所长张侃曾经针对某些学校开展的心理咨询活动提出这样的建议:学校建立心理档案、掌握学生心理健康必须防止给学生“贴标签”。他说,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心理问题,必须由专业从业人员经过严格的程序才能得出结论。一旦学生被轻率地“贴上标签”,很可能因社会环境的对待方式和自身压力诱导出问题。
我国目前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还比较混乱,存在着很多问题。“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科学,从她诞生之日,就始终以科学理性的精神关注人类心灵,因此,心理咨询师掌握的不仅是一门诊断或咨询的技术,对其人文情怀和人本精神有更高的要求。”
刘正奎说:“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心理咨询业的发展都急待规范。心理咨询师不是指导老师,不能告诉咨询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我认为,心理咨询师最基本的工作是倾听、倾听、再倾听。”
“当然,这些都是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其他国家也曾经遇到过。”刘正奎说:“我相信,中国的心理咨询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