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5月17日电:“心理干预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是好事,但不能无序、盲目。”中科院心理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会长张侃今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心理干预要有组织地科学展开,分清重点、讲求方法,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起反作用。张侃说,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凡是大灾过后都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危机,因此“心理救灾”必须与“生理……
人民网北京5月17日电:“心理干预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是好事,但不能无序、盲目。” 中科院心理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会长张侃今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心理干预要有组织地科学展开,分清重点、讲求方法,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起反作用。
张侃说,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凡是大灾过后都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危机,因此“心理救灾”必须与“生理救灾”同步进行,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由于汶川地震的受灾群众多、救援规模大,估计会有60万到100万人需要直接的心理援助,任务特别艰巨。
张侃指出,心理干预是一门科学,何时干预、何人干预、怎样干预,都是有科学依据的。不要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仅凭一股热情去做。现在许多志愿者自发到灾区,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援助,但由于没有受过培训,结果出现两种后果:一是“好心办坏事”,产生负面效果,导致更大的心理危机;二是所见所闻让自己的心灵受到极大损害,出了心理问题。“这一现象提醒我们,心理干预必须在有关部门和地方的统一指挥下,有组织、分层次、分阶段地科学进行。”张侃强调说。
他认为,灾后的心理反应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应激阶段,涵盖了灾难发生和之后很短一些时间;第二个阶段是灾后阶段,一般是灾后几天到几周之内;第三个阶段是恢复和重建阶段,这个阶段可能是几个月甚至是几年。其中,第二阶段的危机心理干预最为紧迫、最为重要。
张侃指出,当前心理援助的对象可以分为三类,应根据心理危机的程度分别进行心理干预——
第一类是创伤严重的青少年和一线救援人员,他们是当前最需要心理干预的人群。对于青少年大家都意识到了,对于救援人员则重视不够。历史上的事例都证明,救援人员长期暴露在惨烈的灾难面前,不仅仅是身体疲惫,而且心灵上受到的冲击也是巨大的。对这类重点对象,需要高水平的心理专家进行心理干预;
第二类是灾区的其他受灾群众。他们或是亲属遇难、或是自己受伤、或是财产受损,心理问题也比较严重,需要具有一定水平的心理专家进行援助;
第三类是灾区以外的群众。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在遇到重大灾害的时候都会群情激奋。这一方面是好事,有利于调动大家万众一心抗御灾害。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感情战胜理智,做出许多自己觉得我们需要做、而不是灾害需要我们做的事情,从而带来次生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具有一定心理学知识的科普工作者进行全社会的心理疏导,引导大家做自己力所能及、对这次抗震救灾最有利的事情。
“总之,心理干预要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理性、科学地、有条不紊地展开。”张侃最后强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