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眼中的经典奥运人物:李宁从零到零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他是让世界为之侧目的“体操王子”,收获了3金2银1铜,成为中国在一届奥运会上获奖牌最多的运动员,是全国人民心中的偶像;1988年汉城奥运会,他带伤上阵,在自己的强项吊环和跳马上先后失手,鲜花和掌声变成了讽刺和责难,人们不能接受“王子”的失误,更看不到由于体操……
职场人眼中的经典奥运人物:占旭刚
成者为王败者为雄
奥运赛场上除了激动、荣誉之外,还有悲情。比如占旭刚。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三次试举均告失败,没有任何成绩,甚至在电视转播里的镜头都不到3分钟。那个曾经夺冠后高举双臂大吼一声威震全场的大力士,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却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他的运动生涯。但是,霸王留给我们的已经超出了他取得的成功或是失败。在任何竞争面前,只要倾尽权力,我们都有理由相信,成者为王败者为雄!
30岁的年龄、30多处的封闭针、满身的伤痛……这些都没有阻止占旭刚再次回到熟悉的体育场,没有打消他再次冲击奥运冠军的高涨士气。但是再强悍的英雄,面对迟暮总是有太多的身不由己。即使如此,中国举重奥运史上最光辉的一页仍旧会为他而书写,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那堪称中国举重奥运史上最经典的一幕被永远定格。
“举不起来,死在这里算了!”没有任何修饰的豪言壮语,点燃了多少人的无限激情。从70公斤级到77公斤级是一种无奈,从抓举落后7.5公斤到挺举史无前例的207.5公斤是一种精神,当年只是为了户口能农转非才练举重的占旭刚做梦也没有想到,蝉联两届奥运冠军,他做到了!
不渴望获得冠军的运动员决不是一个好运动员。但比金牌更重要的是精神。金牌可以显示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但是体育精神却可以激励一个民族,世世代代!
向所有在五环旗下谱写壮歌,书写传奇的英雄们致敬!
职场人眼中的经典奥运人物:中国女足
失败者胜利者
奥运会是一个盛产激情与悲情的地方。相比之下,制造悲情的人更让我印象深刻。犹记12年前的亚特兰大奥运会女足决赛,中国女足“铿锵玫瑰”全场占尽优势,却最终惜败于老对手美国队。当时自己不能够接受也解不开这个心结,一切并不像爸爸或者小学老师灌输的那样: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有实力就会赢……
其实,绝不能说中国女足没有收获,奥运银牌对许多人已是至高荣誉。但在竞技体育界,这样的例子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很直接很实在地发生在每一个项目。金牌的数量永远无法满足渴望得到的人们。在这个意义上,胜利者永远只有一个。而失败者不见得比冠军缺乏付出,甚至是能力与天赋。
这有点像“好人没有好报”。生活中我们也常遇到这样的窘竟:勤奋努力遭人排挤;热情待人遇人曲解;寒窗苦读,却遭遇就业寒流;刚正不阿,却捞不到任何好处……但如同“有些球赢了就像输了,而有些球输了却像赢了”形容的一样,所谓的胜利与失败只是表象,而当遭遇人生低谷或者背离某些社会认同价值的时候,为人处事的原则仍将行得通,仍可以为自己证明。
再次回想起来,当中国女足走上亚军领奖台上的那一刻,没有配乐、没有字幕,也没有煽情的主持,数以亿计的观众发自肺腑地点头、鼓掌、叫好。她们会和冠军一样被人们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