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网络的使用在全世界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与网络使用有关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很多人面对大量的信息感到困惑和茫然时,另一些人则因为他们在网上的新发现而欣喜若狂,甚至不愿离线。也就是说,有人非常依赖网络,就象赌博上瘾一样。这种现象被称为“网络依赖”(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
讨论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 , 大学生的“网络依赖”是存在的 , 尽管完全没有网络依赖的占69.75 %, 轻度网络依赖的占25.3 %, 严重网络依赖的百分比只有5 %, 此比率远远低于美国研究者扬(1996)报告的25 % — 59 % 和埃格等(1996)报告的10 % 的网络依赖的比率 , 但与澳大利亚王(1999)的研究结果(4 % 的严重网络依赖)很相近。导致比率相差较大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 (1)在美国网络依赖的现象确实比中国和澳大利亚等地区严重得多。(2)由于扬的调查采用网上自愿回答的方式进行 , 这与网下的问卷调查在被试的选取上是不同的。(3)杨的研究并非针对大学生进行。(4)本研究和澳大利亚的研究在统计分析时都将网络依赖按程度分成了三组 , 这和扬的两组分法(有或无网络依赖)在定义何为网络依赖上也是有区别的。关于这些不同点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经过相应分析的检验 , 发现无网络依赖组、轻度网络依赖组与严重网络依赖组在网络的使用方式上确实是存在着差异的。无网络依赖组与轻度网络依赖组更多的从事收发E - mail、检索信息和聊天这些较为常见的活动 , 而严重网络依赖的被试则较为喜欢在网上发表见解和从事一些问卷上没有列出的比较特殊的活动。这似乎说明 , 这样使用网络的人更可能产生网络依赖。
以前该领域内的研究大多着眼于网络依赖者的情绪情感、人格特质、人际交往及自我效能感方面 , 而较少对网络依赖者的整体心理健康方面进行研究。为了探索网络依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网络依赖人群可能有的共同症状 , 我们用SCL — 90对三组网络依赖程度不同的被试做了统计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 , 从总体上讲 , 三组被试在强迫性因子上 , 有着显著性差异。随着网络依赖程度的加深 , 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呈逐渐递增的趋势。其中 , 无网络依赖组与轻度网络依赖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 说明对网络的轻度依赖并不会影响心理的健康 , 其程度可能类似于一种爱好 , 并没有到“上瘾”的地步。而轻度的网络依赖与严重的网络依赖之间就在强迫性(Obsessive — Compulsive)因子上体现出显著性差异。强迫性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 , 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 , 还有一些比较一般的认知障碍的行为征象也在这一因子中反映。正如DSM — IV对成痛的关键症状表现的阐述一样 , 强迫性是界定是否成瘾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强迫性因子上的显著性差异正体现出有严重网络依赖的人群明显表现出比轻度网络依赖者严重的明知没有必要、却无法停止上网或别的活动的倾向。而网络依赖与强迫倾向之间的因果关系则有待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