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称购物狂的过度消费人士,隐藏于城中不同角落,内疚、自卑、欠债累累,成为他们挥之不去的噩梦。心理学专家指出,有病态购物倾向的人,都有欠缺安全感、自我形象偏低、不擅情绪管理的问题,而大部分都源于童年生活的不愉快,所以,某些“贵宾式”服务可以说正中要害。女人都爱购物,也常自嘲为“购物狂”。可是,有一种“购物狂”却和过度消费是两回事,有……
物质父母打造购物狂
物欲强劲的城市,生活成本也相对攀高,不少人表面看是“富翁”,但实际上却是“负翁”,很多人却以为没有“行头”会低人一等,但病态的疯狂购物之后,往往换来的却是越买越空虚的结果。最初以为购物可以令心灵满足,但当买至失控、满屋都是杂物、债台高垒、家人因而责难,最终令当事人自我形象更低,为自己欠缺自治能力而内疚不已。经济发展以后,许多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父母因为自己小的时候得不到太多的物质,更觉得让自己的孩子有较好的物质享受是所有童年人的愿望,有人则因没时间照顾小孩而想以物质弥补。然而,将来这班年轻人成长后,对物欲的自制能力会大大减低,可以预期过度消费会更趋严重。
医学界对病态购物行为的分析结果显示,男女购物狂的比例大约为1∶9,发病年龄为18至30岁。事实上,年轻购物狂的比例更占多数。其实躁狂症患者也会失控地购物,但与病态购物不同之处,是躁狂症患者只会在情绪亢奋时胡乱购物;相反病态购物多在抑郁时购物,且会有坐立不安、烦躁等症状,情况与嗜酒等类似。
心理治疗是根本
购物成瘾的成因,除自我形象不见全等心理因素、生活苦闷等社会因素,近年来医学界也广泛讨论脑内血清素分泌失衡的生理原因。因此,除心理也需理财辅导,但有时配合药物也是治疗方法。不少病态购物人士都有情绪抑郁倾向,血清素药物也有治疗抑郁症作用,但这仅是辅助性质,一般人服药后3个月,脑分泌开始受控,有助降低病者继续购买的意欲,但过后仍需透过认知行为治疗等,改变病人对自己与物质的错误观念,方能治本与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