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情商,指的是自己准确认识、控制和调节自身情绪水平的能力。这些能力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又特别讲究技巧,这些技巧包括。
个案一
“我是人才,却被俗人挑拣”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王飞(化名)愤愤不平地嘟囔着。他毕业于一所名声显赫的医科大学,大学期间学业卓越,毕业后分配到一家三甲医院做临床医生,出色的业务能力让他在医院内获得了口碑。半年不到,王飞已经可以独立处理疑难病症。按照科主任的说法,只要王飞就这样兢兢业业,未来的学科带头人就是他。王飞也以“一代名医”自诩,逢人便讲述自己那些惊心动魄的抢救过程。
渐渐的,王飞发现,医院的同事开始疏远他,年终评先进,科主任甚至都没有给他一个提名。面对这样的“不平等待遇”,王飞非常愤怒,常常宣称“没有我的话,这个科室早垮了”云云,仿佛离开了他的诊疗,患者就没法顺利治愈一样。
孰料,王飞遭遇了一次小误诊,一时之间,全院上下都在讨论这件事情。在随后的全院会诊讨论中,王飞怒不可遏,不停驳斥其他专家对该病例的诊疗建议,仿佛受到了莫大的委屈和伤害。最后,还是院长出面平息了这场风波。
此后的几年过去了,王飞的工作变得心不在焉,处处怀疑他人瞧不起自己、和自己作对。每次岗位轮转,他都是烫手山芋,最后不得不靠抓阄来决定他的去留。“真是想不通,我这样优秀的人才,却受到这些俗人的挑挑拣拣和羞辱?”
个案二
“我的悲哀是怀才不遇”
徐鹏(化名)大学期间是文学社的社长,琴棋书画无所不精,一笔好字更是广受青睐。毕业后,他顺利进入一家省级建筑设计单位。“太悲哀了!‘怀才不遇’四个字完全可以概括我的一生。”徐鹏坐在心理治疗室内,满身酒气,烟不离口。三十岁不到的他显得异常苍老,满腹牢骚地抨击着周围的每一个同事和合作单位。“看不惯”是他的口头禅,“搞不好”是他的座右铭,工作近三年,徐鹏总是这样闷闷不乐,郁郁寡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