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人的人格发育和发展而言,遗传是物质基础,环境起决定作用,教育有主导作用,所谓的“关键年龄”(三岁左右)影响更大。在孩子的成长背景中,父母是构成人际环境的主角,又是物质(自然)环境的主要缔造者,更是孩子教育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孩子的成长几乎完全取决于父母(特殊家庭列外),孩子在家庭环境中生长发育,在父母的管教下成长,孩子会不断改变自己更好的适应环境,孩子会尽力学习父母的榜样,顺应迎合父母。
对一个人的人格发育和发展而言,遗传是物质基础,环境起决定作用,教育有主导作用,所谓的“关键年龄”(三岁左右)影响更大。在孩子的成长背景中,父母是构成人际环境的主角,又是物质(自然)环境的主要缔造者,更是孩子教育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孩子的成长几乎完全取决于父母(特殊家庭列外),孩子在家庭环境中生长发育,在父母的管教下成长,孩子会不断改变自己更好的适应环境,孩子会尽力学习父母的榜样,顺应迎合父母,孩子便逐渐学会按照家庭和父母的要求去做,并在观念和行为上养成了这种习惯,以致把顺应环境和顺从父母作为自律的一种标准,即是说孩子能把家庭(环境)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要求,把父母对自己的态度、期望和要求内化为自己对自己的态度、期望和要求,并自觉或不自觉的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追求家庭和父母对自己的期望目标。这就是笔者提出的早期环境和教育的内化学说的基本概念。
儿童发育需要父母之爱,尤其是母爱的缺少或不足肯定不利于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育,但若爱之过多称为溺爱,溺爱更坏,会让孩子明显意识到自己是父母乃至全家人最爱的宝贝,同样他(她)会把父母等亲人对自己过分的爱和珍重内化为自己对自己的极度的珍重和爱,甚至会觉得自己比父母更珍贵、更可爱,无形中把自己看得高于一切,帮助他塑造了“自我中心”的坚定观念。这样的孩子不会去爱别人,甚至也不会去爱和关心父母。
父母对孩子的关注过多也同样强化孩子关注自己的意识,父母的关注是全方位的,生理的、心理的、物质的、精神的,孩子很快就意识到自己是最受关注的,他(她)为了让父母和家人放心,并企图代替他们而过分的更全方位的关注自己,并在无微不至的关注中,体验和内化别人对自己的爱,强化自己对自己的爱,增强自私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