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中耳炎;俗称耳底病,是耳科常见并多见病,主要是由感冒、发炎、鼻息肉、下鼻甲肿大、儿童常见于腺样体肿大等病因引起。在临床上经常采用传统的滴双氧水及抗菌消炎药来治疗。但经观察和许多病人反映,其遵照医嘱应用双氧水洗耳及抗菌消炎滴耳液滴耳,疗效不十分理想。中耳炎采用传统滴双氧水及抗菌消炎药为何常常疗效差?要搞明白这个问题,首先需……
化脓性中耳炎 ;俗称耳底病 ,是耳科常见病、多见病 ,主要是由感冒、发炎、鼻息肉、下鼻甲肿大、儿童常见于腺样体肿大等病因引起。在临床上经常采用传统的滴双氧水及抗菌消炎药来治疗。但经观察和许多病人反映 ,其遵照医嘱应用双氧水洗耳及抗菌消炎滴耳液滴耳 ,疗效不十分理想。
中耳炎采用传统滴双氧水及抗菌消炎药为何常常疗效差 ?要搞明白这个问题 ,首先需对中耳炎的基本常识有所了解。中耳是由鼓室、鼓窦、乳突、咽鼓管四部分组成的一个不规则形腔隙。咽鼓管位于鼓室前下方 ,对中耳腔有通气引流的功能 ,是中耳腔与外界沟通的惟一通道 ;鼓窦、乳突腔位于鼓室后上方 ,借一狭窄的鼓窦口与鼓室相通 ,当发生化脓性中耳炎时 ,中耳各部分腔隙粘膜均充血肿胀 ,咽鼓管变狭窄或堵塞 ,鼓窦口更狭小 ,致使大量脓液积聚于密闭的中耳腔内 ,最终将分隔于中耳与外耳道间薄薄的鼓膜上穿破一孔洞 ,中耳内脓液经此孔洞流出耳道外。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吕传平通过多年的理论实践和X线显影剂影像学试验证实 ,中耳炎的传统治疗方法 ,一、是不能彻底引流净中耳各腔隙的脓液 ;二、是滴于耳内的抗菌消炎药液仅能进入鼓室 ,难以通过位于鼓室后上方狭小的鼓窦口进入鼓窦 ,乳突腔发挥抗菌消炎作用 ;三、是不易解除咽鼓管的梗阻 ,恢复其通气引流功能 ,因而传统疗法疗效常常收效较差。
吕传平副主任医师针对传统治疗中耳炎疗效差的上述三大弊端 ,经多年反复研究试验 ,自行设计组装了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的专用设备──经外耳道加压灌注器 ,用其治疗急、慢性中耳炎数千例 ,大多经 1~ 3次治疗 ,均可消除症状 ,深得患者欢迎。其原理是 :采用该设备部件密闭患者耳道口 ,持续向外耳道内加压灌注气体 ,使外耳道内高压力气体 ,经鼓膜的穿孔进入中耳各部位 ,借不断增高的气体压力迫使闭塞的咽鼓管扩张开放 ,中耳内脓液在高压作用下亦随之往咽鼓管排出中耳腔外 ,然后将抗菌消炎药滴于外耳道内 ,再次密闭外耳道口 ,加压灌注气体 ,借高压力的气体将药液经鼓膜的穿乳广泛灌注于中耳各腔隙内 ,并自咽鼓管流入咽腔及鼻腔。应用X线显影剂摄X线片亦表明本方法既可使中耳各部显影 ,又对咽鼓管起到扩张冲洗作用 ,还能较彻底地清除掉积蓄于中耳各部的脓液 ,因而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疗法。近20年来 ,经该院采用该方法治疗的中耳炎病人1000余例 ,除少数可产生 1分钟左右轻微耳痛及眩晕外 ,未发生其他任何不良反应 ,治疗中耳炎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