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分为B细胞性、T细胞性和NK细胞性三大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为其中最常见的类型,在中国约占40%左右。联合化疗方案已逐渐使DLBCL由不可治愈性疾病转变为潜在可治愈性疾玻与DLBCL预后和治疗相关的几方面因素在修订的欧美淋巴瘤分类标准(REAL)和WHO2001淋巴瘤分类标准中,DLBCL被认定为一种独立的疾病类型。含有蒽环类药物的……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分为B细胞性、T细胞性和NK细胞性三大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为其中最常见的类型,在中国约占40%左右。联合化疗方案已逐渐使DLBCL由不可治愈性疾病转变为潜在可治愈性疾病。
与DLBCL预后和治疗相关的几方面因素
在修订的欧美淋巴瘤分类标准(REAL)和WHO 2001淋巴瘤分类标准中,DLBCL被认定为一种独立的疾病类型。含有蒽环类药物的化疗方案使DLBCL变成潜在可治愈性疾病,虽然多数患者对初始化疗方案有反应,但是只有约半数的患者可被治愈。如何在治疗前筛选出对常规治疗疗效差的DLBCL患者,并根据情况合理调整治疗方案,是改善高危患者预后的关键。其中病理亚型、分期、国际预后指征 (IPI)和病变特殊部位等方面均为DLBCL治疗前必须考虑的因素。
临床和分子遗传学高危预后指征
临床上,区别高危和低危患者有重要的治疗意义,高危患者对常规化疗方案不敏感,而低危患者较为敏感,使用研究性方案会增加治疗相关毒性。此外,识别不同的危险组也有助于解释和设计临床试验。
1993年,国际几个大研究机构对已报道的各种可能与NHL预后相关的临床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制订出侵袭性NHL 的IPI,包括年龄 (>60岁)、临床分期 (Ⅲ~Ⅳ)、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1倍)、体能状态 (PS)评分≥2及多处结外器官侵犯 (>1) 等5个因素。进一步可将患者分为低危组(0~1个因素)、低中危组 (2个因素)、高中危组(3个因素)和高危组 (4~5个因素)4个预后组,这4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73%、51%、46%和26%。而在1274例60岁以下的患者中,根据年龄校正的预后模型包括分期、LDH水平和PS 评分,将患者分为4组,5年生存率分83%,69%,46%和32%。两个预后模型中,完全缓解(CR)率降低或复发率增加均可导致死亡率上升。这两个指标,即IPI和年龄校正的预后指征,均较Ann Arbor分期能更准确地预测长期生存。
为了研究IPI对中国高度恶性NHL患者的预测作用,研究者进行了一项纳入121例经过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为DLBCL患者的研究,根据IPI将这些患者分为低危、中低危、中高危和高危4个亚组,各组的CR率分别是90.6%、80.6%、72.7%和41.9%,3年无病生存(DFS)率分别是59.1%47.2%、31.8%和9.7%。因此IPI也适用于中国高危淋巴瘤患者的预后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