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分为B细胞性、T细胞性和NK细胞性三大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为其中最常见的类型,在中国约占40%左右。联合化疗方案已逐渐使DLBCL由不可治愈性疾病转变为潜在可治愈性疾玻与DLBCL预后和治疗相关的几方面因素在修订的欧美淋巴瘤分类标准(REAL)和WHO2001淋巴瘤分类标准中,DLBCL被认定为一种独立的疾病类型。含有蒽环类药物的……
但同一IPI亚组DLBCL患者的预后仍有较大差异。研究者进行了DLBCL患者预后与分子生物学关系的研究:通过定量RT-PCR测定了66例DLBCL患者的36个基因(包括对生存有正预测和负预测作用的基因),建立了预后模型。其中包括GCB特征性表达的基因如LMO-2和BCL-6,ABC特征性表达的基因如BCL-2, CCND-2 , SCYA-3以及淋巴结基因FN-1,通过基因测定的方式(如定RTPCR,cDNA基因阵列或寡核苷酸基因阵列)检测它们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目的是找到技术简单和临床实践易用的预后模型。即使在IPI低危患者中,6基因模型也识别出一些高危患者,其5年生存率仅有57%,而中危和中高危IPI患者5年生存率则仅有27%。这部分患者占DLBCL的1/3,应采用不同于常规的治疗方案。
基因模型和定量RT-PCR可用于识别可能从新治疗方法获益的患者。
治疗
与CHOP方案相比,第二、三代方案如m-BACOD、ProMACE-CytaBOM 及MACOP-B并未明显改善患者生存第一代联合化疗CHOP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可治愈30%的DLBCL。单中心研究提示,第二、三代方案如m-BACOD、ProMACE-CytaBOM 以及MACOP-B治疗DLBCL治愈率可达55%~65%。有随机临床研究比较了CHOP方案与第二、三代方案治疗DLBCL的疗效,每一方案包括218例患者,且各组预后因素均衡。结果发现,各组的CR率和部分缓解(PR)率无显著性差异。随访3年时,无病生存(D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44%和52%,但各组差异不显著(CHOP组、ProMACE-CytaBOM组和MACOP-B组DFS率分别为41%、46%和46%,P=0.35;CHOP组、m-BACOD组和ProMACE-CytaBOM组OS率分别为54%、52%和50%,P=0.90)。各个亚组患者的生存并未因使用第三代方案而明显改善。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CHOP方案仍是中危或高危晚期NHL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但是,近年来随着多学科合作和分子靶向药物的发展,DLBCL的疗效也不断提高。
剂量强度方案与剂量密度方案也可能进一步提高疗效;对于初治患者,尚无有力证据证明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加用自体干细胞移植可以提高疗效一项Ⅰ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将化疗周期由3周改为2周,同时进一步提高化疗药物剂量,可使化疗方案的强度提高到原来的2倍以上,且使患者的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提高到60%,这个令人兴奋的结果也提示关于淋巴瘤化疗剂量强度的问题还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