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人民医院监察室采访时,无意间看到患者自发写来的一沓厚厚的感谢信。监察室主任王燕告诉记者,医院每年收到的感谢信都在500封以上,今年6、7月份就收到100多封。翻阅来信,记者发现,感谢信既是患者发自内心的真情表达,也是医疗服务各环节中亮点的“原版”再现,无声地告诉我们“患者在就医中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文关怀,医务人员的哪些行为最让病人感动”。……
在省人民医院监察室采访时,无意间看到患者自发写来的一沓厚厚的感谢信。监察室主任王燕告诉记者,医院每年收到的感谢信都在500封以上,今年6、7月份就收到100多封。翻阅来信,记者发现,感谢信既是患者发自内心的真情表达,也是医疗服务各环节中亮点的“原版”再现,无声地告诉我们“患者在就医中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文关怀,医务人员的哪些行为最让病人感动”。
护士一个建议使一位4岁女孩免受了“植皮”之痛 这是一封特殊的来信:80颗黄豆粒般大小的心形图案组成一个特别的方框,使来信鹤立鸡群。特殊的来信讲述的是一个特别的故事:
2004年6月22日黄昏,韩女士4岁半的女儿在幼儿园回家的路上左脚不小心插进电动自行车后轮,顿时血肉模糊,被急送省人民医院急诊中心。连续治疗两周后,效果很不理想。7月7日,有关专家看了患儿的伤口表示,“这要长到哪年,要植皮”。此前,另一家大医院一位熟悉的外科专家也说要“植皮”。这意味着女儿要再次遭受痛苦,大腿上还要留下疤痕,韩女士当即泣不成声。当天为患儿换药的主管护士陈彤得知情况后,根据临床护理经验,果断建议患儿使用一种进口的护理用品,让伤口在密闭无菌环境下生长。她详细地讲解了其中的原理及与“植皮”相比的好处,并列举了临床护理成功病例。患儿家长采纳其建议后,她制定了严密的护理计划,每次换药都细心观察伤口长势,斟酌用药量,动作特别轻柔,深得患儿喜欢。经过一个多月精心护理,孩子的伤口一天天缩小,最终避免了植皮。
记者点评:护士陈彤的一条建议让一位4岁女孩免受了“植皮”之痛,其行为着实令人感佩。陈彤之所以能提出如此有价值的建议,无疑得益于其专业技术水平,愿更多的护士能像陈彤一样成为“专家型”护士,为减轻患者痛苦作出特殊的贡献。
在生命最危险的时刻,他没有流泪,要出院却流泪了
建湖县患者高庚章写来的感谢信,读起来令人动容。老高1991年底患乙肝,3年前开始肝硬化,今年3月3日凌晨突发门静脉高压,出血1000多毫升。在当地医院治疗10天后,病情继续恶化,13日转进省人民医院感染科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