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耳朵很强大,能把四面八方的声音传递到我们的脑海;但耳朵也很脆弱,突如其来的爆破声、纷纷扰扰的嘈杂声、冷不丁的一次感冒,甚至有些药物,都可能是剥夺听力的祸首……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听力障碍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听力残疾人数居高不下,而且还有更多的人,听力器官正在遭受各种有害因素的“啃食”,正在成为这个庞大队伍……
中青年压力下易患突发性耳聋
无独有偶,武警医院耳鼻咽喉中心近五年门诊情况发现,中青年人群突发性耳聋患病率上升,将近70%都是25―45岁年龄段的中青年,他们患疾的直接原因,往往与职业特点或不良行为习惯有关。专家表示,通过询问,这些患者主要担任公司中高层管理,有的是外企、有的是IT企业等等;不良习惯上,主要是过度熬夜、作息不规律、饮食习惯等有关。
35岁的小钟因为耳鸣,感到眩晕、恶心,于是到医院就诊。经过听力检查,确诊其为突发性神经性耳聋。经过询问,小钟刚到一家大公司上班,为尽快熟悉业务,他已连续一个月每天凌晨3点下班、8点钟。他出现耳鸣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最近,耳内出现“吱吱”的摩擦声越来越频繁、大声,并且伴有眩晕、恶心。他感觉耳朵懵,听话声音仿佛是从远方飘来。
对此,武警医院耳鼻咽喉中心王希军教授介绍,突发性耳聋,又称为“暴聋”。一般情况下,突发性耳聋患者经过电测听力检查,检查结果为感音神经性聋,听力下降以高频为主,有时则是一侧听力全部丧失。
王希军教授指出,多数突发性耳聋的病因不明,但工作压力过大、强度过高,可能刺激发病。在治疗上,目前医疗界已达成共识:突发性耳聋应作为急症处理,患者超过三个月,其听力会随着毛细胞的死亡而发生不可逆的变化,而且往往会留下难以治愈的耳鸣。为此,治疗突聋关键在于尽早,患者在发病一周内治疗的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