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共4台手术。”刚做完一例肿瘤切除手术的焦鲁霞走出手术室,一如既往风风火火的脚步和没有丝毫倦意的笑容。她今年51岁,是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的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从事妇科专业20多年来,她已记不清究竟接待过多少患者,做了多少台手术。“我们家的电话也叫做‘妇科热线’”三八妇女节这一天,她的BP机从早上开始就……
“今天一共 4台手术。”刚做完一例肿瘤切除手术的焦鲁霞走出手术室 ,一如既往风风火火的脚步和没有丝毫倦意的笑容。
她今年 51岁 ,是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的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从事妇科专业 20多年来 ,她已记不清究竟接待过多少患者 ,做了多少台手术。
“我们家的电话也叫做‘妇科热线’”
三八妇女节这一天 ,她的BP机从早上开始就叫个不停。她说 :“这都是节日的祝福。”焦鲁霞掏出一只老式的摩托罗拉传呼机 ,十几条信息挤得密密麻麻。
“您的传呼机真是热线啊。”记者感慨。
“还不止这个呢。我丈夫把我们家的电话也叫做‘妇科热线’ ,每天晚上接的电话十个有八九个都是患者打来的。”
从全国各地前来寻医问药的患者中 ,有年过花甲的老太太 ,也有 20岁刚出头的小姑娘 ,有都市白领 ,更多的是农村妇女。每次给患者看完病 ,焦鲁霞总是把自家电话和传呼机号码留给病人 ,便于治疗期间的联系。患者出院后 ,这些号码自然成了咨询热线。
有人问过她 ,传呼、电话这么多 ,嫌不嫌麻烦。焦鲁霞说 ,人家大老远地来北京一趟多不容易啊 ,能通过电话向医生咨询 ,或者哪怕只是聊聊天 ,对病人也是很大的安慰。
“一天不见病人也难受”
“对于医生来说 ,仁心和妙手同样重要。”这是焦鲁霞的信条。
多年前 ,刚做医生不久的她曾目睹这样的一幕 :前来就诊的患者为了能挂上专家门诊号 ,前一天夜里就在医院走廊里打起了地铺。从那以后 ,焦鲁霞要求自己 ,不管多累多忙 ,一定要竭尽所能帮助病人。
──这或许就是焦鲁霞总是“连轴转”的原因吧。平均每天两台手术 ,每天例行的门诊、查房 ,以及不定期的讲课、义诊 ,工作中的焦鲁霞看上去有使不完的力气 ,回家后却“恨不得一头倒在床上”。
记者跟随焦鲁霞开始了这天的查房。
“腹部有没有不舒服 ?”“午饭吃的什么 ?”“病房内外温差大 ,上厕所多穿点衣服。”……十几张床位 ,焦鲁霞挨个听听心律、检查用药情况 ,一趟下来 ,用了 1个多小时。
“病人看不到医生就心慌 ,我啊 ,一天不见病人也难受。”焦鲁霞说。
走出住院部大门 ,碰上一个老大爷。
“焦主任 ,俺闺女咋样啦 ?”老大爷来自洛阳农村 ,女儿得了子宫癌 ,今天刚刚入住病房。
“我们马上安排手术 ,术后回家好好休息。”
“‘回家’ ?俺们就是来北京看病的 ,俺们不回家……”老大爷耳朵不好 ,急得快哭了。
焦鲁霞凑在老大爷耳朵边一字一句地说 :“您放心吧 ,就在这里手术 ,完了再回家休息。”老大爷这才有了笑意 ,道谢后匆匆离去。
给军嫂做手术很成功 ,成为她高原之行美丽的纪念
2003年 7月 ,焦鲁霞作为总后勤部首批高级专家智力服务团的一员 ,踏上了千里青藏线。
那是焦鲁霞熟悉的地方。 19 79年 ,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毕业不久的她来到位于“高原兵城”格尔木的解放军第 22医院工作。整整 3年后 ,才因为赴北京攻读研究生而离开高原。
故地重访 ,焦鲁霞顾不上欣赏高原城市的新变化 ,也顾不上调整因高原反应而异常疲惫的身体 ,一下车 ,就开始为驻地部队的军嫂做检查。
距离格尔木几百公里的一个兵站里 ,接受焦鲁霞检查的军嫂小谭被查出患子宫肌瘤。
小谭老家在四川雅安 , 4年前辞去工作来到高原照顾丈夫和孩子。
“必须马上进行手术 !”焦鲁霞二话没说 ,把小谭带上了专家团的车队 ,送到有手术条件的格尔木。
焦鲁霞难忘小谭抹着眼泪在手术单上签字的情景──小谭丈夫参加野外驻训 ,妻子来格尔木前也没能见上一面。
“我告诉自己 ,为了这么好的军嫂 ,手术一定要做得完美。”尽管对这类手术早已轻车熟路 ,焦鲁霞还是仔仔细细地做了最充分的准备。手术获得圆满成功 ,成为焦鲁霞高原之行一个美丽的纪念。 3000里行程 ,半个月时间 ,焦鲁霞完成了 4台手术 ,两次讲课 ,十几次专家门诊 ,为几百人做了检查。
(记者白瑞雪胥金章 )
新华社北京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