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疾病与其它临床各科疾病不同。因为妇女多忧善感,易为七情所伤。《锡塘医话》中说:“妇人善怀而多郁。”又因为妇女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生理变化较大,发病有一定阶段性。如青春期,肾气初盛,发育尚未完善,常易引起月经周期失常的某些疾患;中年妇女为胎、产、哺乳之期,易伤阴血,血伤则肝失所养,经、带、胎、产等病均易发生;绝经期妇女,肾气渐衰,易致……
妇科疾病与其它临床各科疾病不同。因为妇女多忧善感 ,易为七情所伤。《锡塘医话》中说 :“妇人善怀而多郁。”又因为妇女随着年龄的增长 ,其生理变化较大 ,发病有一定阶段性。如青春期 ,肾气初盛 ,发育尚未完善 ,常易引起月经周期失常的某些疾患 ;中年妇女为胎、产、哺乳之期 ,易伤阴血 ,血伤则肝失所养 ,经、带、胎、产等病均易发生 ;绝经期妇女 ,肾气渐衰 ,易致阴阳失调 ,而出现月经紊乱、绝经前后诸证 (更年期综合征 )等。因此《千金要方》中说 :“妇人之别有方者 ,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对于妇科疾病的病机 ,早在《灵枢·五音五味篇》就有“妇人之生 ,有余于气 ,不足于血”的认识 ,后世医家还总结出“经前莫补、经后莫攻”和“产前一盆火 ,产后一盆冰”的临床经验 ,可见妇科疾病多虚、实、寒、热错杂 ,变化多端 ,难以把握。《千金要方》中说 :“妇人之病 ,比之男子 ,十倍难疗。”就是指此而言。
余承继家传经验 ,又在妇科临证、教学 30余年 ,根据《内经》“间者并行”和“寒热温凉 ,反从其病”的说法 ,结合多年辨证与辨病互参的经验 ,体会到“攻补寒热同用法”是治疗妇科疾病的大法。
此法渊源于《内经》 ,始用于仲景。如大黄甘遂汤 (大黄、甘遂、阿胶 )治产后妇人水血互结血室 ;温经汤 (当归、川芎、芍药、桂枝、吴萸、生姜、牡丹皮、阿胶、麦冬、人参、半夏、甘草 )疗“妇人少腹寒 ,久不受胎 ;兼取崩中去血 ,或月水来过多 ,及至期不来。”至宋元时期 ,诸家多善攻补寒热 ,交融一体。如陈自明的《妇人良方大全》中设有补阴温化的交加散 (生地、生姜 );刘河间有羚羊角与官桂、川乌与山栀子、大黄与人参并用的实例。到了明清 ,本法已成定论。付青主治妇人产后有汗变痉就曾将人参、附子、羚羊角等药参伍齐下。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还专列了“攻补寒热同用论”篇 ,明确指出 :“攻者必攻强 ,补者必补弱” ,“寒热兼用之法 ,亦同此义。”何梦瑶在《医碥》中进一步论述此法是“有寒热并用者 ,因其人寒热之邪夹杂于内 ,不得不用寒热夹杂之剂。”近来有人将此法归纳为“双向调节法” ,并推广于临床各科 ,足见其易于中病 ,能迅速调整和恢复全身机能。
下面是我运用“攻补寒热同用法”治疗妇科疾病的几点体会 :
一、月经病
(一 )月经不调
基础方 :德生丹 (自拟方 ):熟地、苁蓉、当归、芍药、川芎、丹参、益母草、砂仁、陈皮、木香、生姜、小茴、柴胡。有热加地骨皮、牡丹皮、黄芩 ;腹痛加香附、艾叶 ;白带多加茯苓、车前子 ;腰部疼痛加川断、杜仲 ;气虚加党参、黄芪。典型病例 :刘某 , 34岁。 19 80年 6月初诊。初潮 15岁 ,一向正常 , 24岁结婚 ,孕 3产 1。近半年月经紊乱。现症为经前腰部板滞不舒 ,腹有胀感 ,乳房胀痛 ,情绪易于激动 ,善怒 ,月经先后不定期 (错 5~ 10天 ), 5~ 7天方过 ,色较淡 ,质偏稀。舌质淡苔薄白 ,脉弦缓。证属肝郁气滞、脾肾阳虚。治宜疏肝理气、温补脾肾。
方药 :柴胡 12g ,木香 6g ,陈皮 9 g,茯苓12g ,党参 15g ,当归 12g ,川芎 9g ,熟地 15g ,白芍 12g ,丹参 15g ,益母草 15g ,巴戟肉 15g ,仙灵脾 15g ,桂枝 9 g ,生姜 9g。上方在经前连服 5剂 ,共治疗 2个周期而愈。
月经不调是以月经的期、量、色、质异常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其治法应从固肾、扶脾、理气三方面着手。因肾乃先天之本 ,天癸之源。肾气盛 ,天癸至 ,任通冲盛 ,则月经按时来潮。因此补肾气在于填补精血以固本 ,稍佐助阳之品 ,使肾中阴阳平衡 ,精血俱旺 ,则经自调。扶脾在于益血之源 ,应以健脾升阳为主。理气在于通调气机 ,以开郁行气为主 ,气行则血行 ,气顺则血顺 ,郁开气行则经亦自调。自拟德生丹将此三法融为一体 ,且照顾到瘀血问题。如熟地、苁蓉、当归、川芎、白芍以补精血 ;陈皮、砂仁以健脾化湿 ;木香、柴胡疏肝理气 ;丹参、益母草活血化瘀 ;生姜、小茴辛温助阳 ,能升发命门少火 ,且能通运气血。临床适当把握各自比例 ,便能收到满意效果。
(二 )崩漏或吐衄
基础方 :乌茜断丝散 (自拟方 ):乌贼骨、茜草、何首乌、川断、菟丝子、黑荆芥、大黄、肉桂。血虚加熟地、阿胶 ;气郁加柴胡、青皮、旋覆花、代赭石 ;血瘀加山楂炭、炒红花、益母草、丹参 ;热盛加黑栀子、黄柏炭。
典型病例 :李某 , 44岁。初潮 16岁 ,孕 5产 3。 3个月前不明原因突然阴道下血 ,曾在某医院妇科检查 ,诊断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病理报告子宫内膜增殖 ,用过中西止血药 ,其效不佳。主症见阴道出血不断 ,时多时少 ,淋漓不断 ,色深红有块状物 ,腹部疼痛 ,口中干渴 ,心烦少寐 ,舌质红 ,苔薄黄而尖边无苔 ,脉细数。辨证属热伏冲任 ,阴伤血瘀。治宜化瘀止血、滋肾清热。
方药 :乌贼骨 15g ,茜草 12g ,何首乌 30g ,川断 15g ,菟丝子 30g ,益母草 24g ,炒红花 12g ,山楂炭 18g ,大黄 12g(先下 ),黑栀子 9g ,肉桂5 g ,黑荆芥 6g。上方连服 7剂而血止 ,后又加减调理半月而诸证消失。
崩漏主要是由于冲任损伤、肝经郁火或肺肾阴虚所引起 ,重点应抓住“虚、瘀、热”三字。根据临床观察 ,此类病青春期和更年期发病率较高。因青春期是天癸至而未充之时 ,更年期又是肾气渐衰之期。所以本病的治疗应该固涩清热、理气化瘀合用。乌茜断丝散取川断、菟丝子以补肾固本 ;乌贼骨、茜草化瘀止血 ;大黄清热凉血 ;肉桂引火归原 ;何首乌大补血源 ;黑荆芥散包络之火以止血。诸药合用 ,补而不峻 ,温而不燥 ,虚可以补 ,实可以泻 ,热可以清 ,瘀可以散 ,共奏补虚固冲、疏化止血之效。
(三 )月经前后和绝经前后诸证
基础方 :滋肾清肝汤 (自拟方 ):熟地、山药、山芋肉、茯苓、泽泻、丹皮、柴胡、栀子、当归、芍药、杞子、黄连、吴茱萸、肉桂、甘草。乳房胀痛有块者加橘核、王不留行、鹿角霜 ;肝火上亢者加钩藤、石决明、夏枯草 ;肾阳衰者加仙灵脾、巴戟肉。
典型病例 :路某 , 47岁。两年来经常头晕 ,时觉烘热 ,夜间心烦躁热、汗多 ,伴有经前胸胁两乳作胀 ,口苦易激动 ,月经周期不准 ,量忽多忽少。舌质暗红、苔薄黄 ,脉弦数。证属肝肾阴虚 ,相火妄动。治宜滋水清肝 ,抑阳扶阴。
方药 :熟地 30g ,杞子 30g ,山药 30g ,钩藤15g ,石决明 15g ,柴胡 12g ,栀子 12g ,白芍 15g ,茯苓 12g ,泽泻 12g ,丹皮 12g ,肉桂 6g。上方连服 9剂 ,症状好转 ,后以杞菊地黄丸善后。
月经前后和绝经前后诸证与肝肾二脏关系密切。因月经乃精血所化生 ,肝藏血 ,乙癸同源。月经到来会导致肝肾阴阳失衡。绝经标志着肾衰天癸竭 ,现代医学认为属性激素撤退引起的病变。其治疗主要是协助肝肾阴阳。滋肾清肝汤以六味地黄汤为底 ,专补肝肾之阴。用黄连、栀子清上焦怫热 ;肉桂引火归原与吴茱萸合用 ,且起阴中求阳之用。
二、带下病
基础方用易黄汤合完带汤加减 (《付青主女科》方 ):白术、苍术、陈皮、黑荆芥、柴胡、白果、芡实、怀牛膝、黑栀子、黄柏、肉桂、茯苓、车前子。
李某 , 32岁。病人近 3个月来月经提前 ,有时甚至 15天一潮 ,阴道常有黑清水流出 ,涂片曾查到霉菌。现带下量多 ,时稀时稠 ,夹有血丝 ,且伴有阴痒 ,平时头晕 ,心悸 ,失眠多梦 ,四肢乏力 ,口干咽燥 ,舌质正常 ,苔稍黄腻 ,脉弦滑。证属脾肾气虚伴湿毒阻滞。治宜补肾健脾 ,除湿解毒。
方药 :白果 15g ,茨实 24g ,白术 15g ,苍术9g ,陈皮 12g ,茯苓 15g ,黑栀子 9g ,怀牛膝 15g ,肉桂 5g。水煎服 ,日 1剂。另用外洗方 :二花3 0g ,红花 15g ,益母草 30g ,五倍子 30g ,苦参3 0g ,百部 30g ,鹤虱 30g ,川椒 15g。煎水外洗。上方共用 20天左右而愈。
带下病多由于脾虚、肝郁或肾气不固所致 ,偶尔也有感受湿毒引起者。其治法应以健脾除湿、固肾疏肝为主。确为湿毒浸淫者 ,也应注重除湿解毒。上方以白术、苍术、陈皮、茯苓、车前子健脾利湿 ;以芡实、白果固肾涩精 ;以柴胡、黑荆芥疏肝理气 ;以黑栀子、黄柏清泻三焦 ,并以肉桂制其寒凉 ;牛膝引诸药下达病所。药中病所 ,其效稳定。
三、妊娠病
基础方用母健胎安汤 (自拟方 ):当归、川芎、阿胶、茯苓、白术、黄芩、砂仁、陈皮、生姜、菟丝子、桑寄生、太子参。
典型病例 :崔某 , 28岁。第一胎怀孕 40天时其妊娠反应较重 ,曾服中药解除。现已怀孕6个多月 ,因自觉似女孩征兆而心情抑郁。现心胸满闷 ,两胁作胀 ,喉中有噎塞感 ,下肢浮肿 ,腰酸 ,气短 ,饮食不佳 ,但欲眠 ,小溲滴沥而频数 ,舌质红 ,苔薄黄 ,脉弦缓。证属肝郁气滞 ,脾肾阳虚。治宜疏肝理气 ,温补脾肾。
方药 :柴胡 9g,陈皮 19 g ,茯苓 9g ,白术12g ,当归 12g ,川芎 9g ,阿胶 15g ,菟丝子 30g ,桑寄生 30g ,杞子 15g,制附片 6g ,甘草 6g。上方服 9剂后症状解除。嘱其放宽胸怀 ,后足月顺产一男婴。
妊娠病是由于受孕后 ,阴血聚于冲任以养胎 ,因而多使阴血偏虚。且胞脉系于肾 ,若先天肾气不足或为房室所伤 ,易致胎元不固。也有因脾胃虚弱 ,生化之源不足而影响胎元者。其次是胎儿的逐渐长大 ,影响气机之升降 ,形成气滞、气逆、痰郁等病理改变。母健胎安汤用当归、川芎、阿胶、太子参补养阴血 ;菟丝子、桑寄生填精固肾 ;茯苓、白术、陈皮、砂仁健脾化湿 ;黄芩 ,生姜寒热相佐 ,安胎以行胃气 ;附片温肾阳 ,虽为妊娠禁忌之药 ,与甘草相伍可保无虑 ,诸药合用 ,能使母健胎安。
四、产后病
基础方用产后益母饮 (自拟方 ):丹参 ,益母草、川芎、当归、桃仁、香附子、黑荆芥、红曲、黑山楂、炙甘草、炮姜。气虚加党参、黄芪 ;气滞乳汁不通者加全栝楼、鹿角霜 ;便秘加何首乌、油炒当归 ;有热加地骨皮、知母。
典型病例 :赵某 , 27岁。产后持续头痛月余 ,恶露不绝 ,量少 ,色紫有块 ,小腹疼痛拒按 ,头痛如刺 ,二目作胀 ,舌质紫暗 ,脉弦而涩。证属瘀血留滞 ,循经上冲。治宜逐瘀通络 ,散寒止痛。
方药 :当归 12g ,川芎 9 g ,丹参 12g ,益母草30g ,桃仁 12g ,香附 12g ,黑荆芥 6g ,红曲 9 g ,黑山楂 15g ,炙甘草 6g ,炮姜 6g,牛膝 15g,白芷9g。上方服 3剂而头痛减轻 , 6剂基本痊愈。产后病多因产时冲任损伤、亡血伤津和瘀血内阻、败血妄行所引起。又因“产后百节空虚” ,若饮食起居不慎 ,常易招来外邪。治疗时应抓住“多虚多瘀”的特点。产后益母饮以当归、川芎补血活血 ;丹参、益母草、桃仁、黑山楂化瘀逐恶露 ;香附子、黑荆芥散寒理气 ;炮姜温养胞宫 ;红曲、炙甘草调和胃气。此方比《付青主女科》上的生化汤还要稳妥 ,其效也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