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83年德国1289名造船工人,接种了由人淋巴结制备的牛痘疫苗,数周至数月后有15%出现了黄疸,这可能是第一次记录到的肝炎的流行性。2.1908-1944年期间,许多学者通过对“志愿者”的研究,确定肝炎的病因是病毒。3.1957年发现抗病毒因子—干扰素,现已成为公认的有效的抗肝炎病毒制剂。目前已有数十个国家批准……
1.1883年德国1289名造船工人,接种了由人淋巴结制备的牛痘疫苗,数周至数月后有15%出现了黄疸,这可能是第一次记录到的肝炎的流行性。
2.1908-1944年期间,许多学者通过对“志愿者”的研究,确定肝炎的病因是病毒。
3.1957年发现抗病毒因子—干扰素,现已成为公认的有效的抗肝炎病毒制剂。目前已有数十个国家批准用于治疗慢
性病毒性肝炎,并取得较好的疗效。
4.1960年合成阿糖腺苷,1978年首次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5.1965年Blumberg等发现当时所谓的“澳大利亚抗原”,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其与乙型肝炎有密切关系。
6.1970年Dane等在电镜下鉴定了Dane颗粒,即HBV颗粒,从而阐明了乙
肝病毒的表面抗原HBsAg、核壳成分HBcAg和HBeAg。检测HBV感染的方法学迅速建立,又进而推动流行病学调查的广泛开展。
7.1970年,发现了血源性亚单位HB疫苗及高浓度抗HBs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并肯定其被动免疫的保护作用。
8.70年代初,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在筛选抗
肿瘤药物研究过程中,发现中药猪苓的提取物—猪苓多糖具有抗癌、增强免疫功能和保肝作用,从而试用于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证明了其对慢性乙型肝炎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9.1973年Kaplan发现HBV颗粒中含有DNA聚合酶。
10.1974年分子病毒学开始发展,Summers等利用限制酶切技术,对HBV基因组作了详尽的限制酶图谱分析,期间有学者阐明了病毒的分子结构。
11.1974年,根据流行病学的明显差距,将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
12.1976年Fiela等发现人工合成的双链多聚核苷酸诱生干扰素能力最强。我国1969年开始研制聚肌胞,1976年后逐渐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