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viralhep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病毒性肝炎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种。以往所谓的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H)经血行感染者称输血后非……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
呼吸道症状。病毒性肝炎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种。以往所谓的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H)经血行感染者称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PT-NANBH),通过粪-口感染的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ET-NANBH),近年来经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证实上述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原引起病毒性肝炎者有二种类型,前者称丙型肝炎(hepatitis C;HC),后者称戊型肝炎(hepatitis E;HE)。急性肝炎病人大多在6个月内恢复,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易变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极少数呈重症经过。慢性乙型,丙型肝炎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一) 传染源 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急
性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在甲型肝炎自然史中,亚临床型或隐性感染是主要的。甲型肝炎暴发流行时,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的比例最高为10∶1。甲型肝炎病人在恢复期无传染性,在流行病学有意义的系甲型肝炎亚临床型或隐性感染患者。 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及病毒携带者均是本病的传染源,急性患者从潜伏期末至发病后66~144天,其血液内都具有传染性。由于传染期短,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如慢性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大。丙型肝炎分布世界各地,无明确地理界限,慢性丙型肝炎和HCV或抗HCV阳性无症状携带者均是本病传染源。
(三) 人群易感性 甲型肝炎主要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婴儿在出生后3个月内血清中抗-HAV约60%呈阳性,主要是从母体中被动获得。6个月后抗-HAV迅速下降,故在儿童期内易得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较多发生于20~40岁的青壮年。在乙型肝炎爆发流行时调查表明,血清中抗-HBs滴度的高低,可直接反映对HBV的抵抗力。 丙型及戊型肝炎的发病者以成人较多。现知HCV为波及全球的传染病,约80%~90%的输血后肝炎为丙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