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选用苦寒清热燥湿的药物,配合利水渗湿的药物,组成具有湿热两清作用的方剂,以治疗湿热证候的治疗方法,称为清热利湿法。二、作用具有湿热两清、利水消肿等直接作用,以及具有宣通气机、健脾和胃、化浊退黄等间接作用。因湿为阴邪,其性质重浊粘滞,……
一、定义
选用苦寒清热燥湿的药物,配合利水渗湿的药物,组成具有湿热两清作用的方剂,以治疗湿热证候的治疗方法,称为清热利湿法。
二、作用
具有湿热两清、利水消肿等直接作用,以及具有宣通气机、健脾和胃、化浊退黄等间接作用。
因湿为阴邪,其性质重浊粘滞,易阻碍气机升降出入,易困阻脾胃,影响了脾胃功能,使药物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治疗效果。湿热两清,则气机的升降出入得以通畅,脾胃的运化能够保持正常。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清热利湿法一般具有抗感染、抗病毒,解热、消炎,帮助排除毒素及代谢废物,调整胃肠功能,调整体液及电解质代谢,调节
神经系统功能等改善人体内环境的作用。
乙型肝炎的发生和发展,与湿热病邪关系最为密切。湿热交结是乙型肝炎常见的病机。湿热内蕴的表现在乙型肝炎中是最常见
的,所以,清热利湿法在乙肝的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适应证
清热利湿法适用于黄疸型或无黄疸型乙肝初期或中期有湿热表现,但津液未伤或津液耗伤未甚者。证见身热不扬,汗出不解,身目发黄,其色较鲜明,胸闷脘痞,身重肢困,口渴不欲饮或口渴喜热饮,纳呆腹胀,恶心欲呕,大便溏,小便短少黄赤,舌质红,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儒滑或滑数。
湿热郁阻于脾胃,熏蒸于肝胆,故身目发黄其色较鲜明,小便短少黄赤,身热不扬,其热不随汗出而退。热盛灼津,故口渴,但因湿邪中阻,所以虽渴而不欲多饮或喜热饮。湿热郁阻于脾胃,故有大便稀溏、恶心欲呕、胸闷脘痞等症。舌红、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或滑数等,也是湿热交结的表现。
四、常用药物
1.苦寒清热燥湿药
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龙胆草、苦参、秦皮、黄柏、黄连、山栀子、黄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