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口腔工作者协会昨天发出第一号红色警报:在对本市100家口腔医疗机构自愿送来的消毒后的机头进行检测后发现,仍有3%的机头存在乙肝感染威胁,为澳抗阳性。按每天有近万人在各级口腔医疗机构中就诊计算,这意味着北京每年因口腔治疗途径感染乙肝的患者将近11万人。一号红色警报:治牙谨防染乙肝检测结果机头“澳抗阳”可能传乙肝“这个检测结果令我……
加强管理推行认证制 还要加力度
“口腔医疗市场混乱,主要原因是审批和管理存在漏洞。”卢道良告诉记者,在国外,口腔医疗机构的审批都是由相关的卫生部门直接管理和负责的。如美国是由州政府直接审批,而在中国香港则是卫生署来考核。在口腔治疗机构开业前,这些卫生管理部门会对诊所的技术和管理进行严格、规范的检测和审核,还包括实地考察。符合消毒、技术等一切指标后方能开业。而目前在内地,开设牙科治疗机构首先要在卫生部申请,然后到工商部门注册,最后再回到卫生部门办手续。环节虽多,但其中不少“就是走过场”。有业内人士也向记者透露,只要过了工商关,卫生部门的审批很容易,只要相关申请材料齐全,基本就能通过。
据了解,为了规范北京口腔医疗市场,北京市曾经在去年推出过北京口腔质量认证。按照《北京口腔临床医疗质量管理办法》,所有新建立的口腔医疗机构都必须经认证合格后方能开诊。
卢道良告诉记者,按照认证标准,凡北京地区口腔专科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口腔科都必须符合以下标准:执业医师和护士必须具备相关执业证书;口腔医疗机构要有明确的质量管理规范,如具备执业许可证和必要的治疗设备,为预防交叉感染,必须做到一人一消毒、一人一机,器械使用后必须消毒;要定期接受相关部门的检测。
目前,第一批和第二批分别有48家和96家机构通过认证,但这个数字只有全市口腔医疗机构总数的十分之一。
医院看牙牢记小窍门
患者如何才能认准正规的口腔医疗机构就诊呢?北京口腔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卢道良告诉记者,在就诊过程中有几个小窍门可以参考。
放心的口腔医疗机构必须具备卫生、工商等部门颁发的许可证,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这些证件都必须在医疗机构内明示。同时,北京口腔临床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也开始对北京市口腔医疗机构进行相关认证。凡合格的口腔医疗机构都会悬挂“认证合格口腔门诊”字样的铜牌,铜牌上标有合格编号和投诉电话。患者就诊前应首先认清上述标识。
另据相关调查,目前存在较多问题的牙科治疗机构主要集中在部分社区小型诊所和一些外地来京行医的医疗机构,所以患者在就诊时最好选择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的牙科就诊。
患者就诊前可先询问医务人员,使用的牙科设备是否消毒,得到肯定答复后再就诊。就诊时可观察操作人员是否从独立、密闭的消毒纸袋中拿出机头等器械。如已经过消毒,消毒袋背面的双色圆圈颜色会变成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