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后肝硬化主要因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病毒所致,甲型、戊型肝炎虽然在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后可致肝纤维化,但一般不转变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慢性活动型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HBsAg携带者均可发展为肝炎后肝硬化。一、临床表现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早期与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相重叠,不易区分。少数病人长……
肝炎后肝硬化主要因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病毒所致, 甲型、戊型肝炎虽然在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后可致肝纤维化,但一般不转变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慢性活动型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HBsAg携带者均可发展为肝炎后肝硬化。
一、临床表现
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早期与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相重叠,不易区分。少数病人长期无症状,而是在体格检查或突发上消化道出血或转变为肝癌或死于其他疾病作病理解剖时才发现。
肝炎后肝硬化的一般表现有:①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上腹饱胀,大便稀或腹泻,或肝区痛; ②健康情况衰退表现:倦怠乏力、体重减轻等; ③凝血功能障碍表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点、瘀斑,月经过多等; ④内分泌功能紊乱表现:男性乳房发育,睾丸萎缩、阳痿和性欲减退,女性月经紊乱, 闭经或不孕; ⑤糖代谢紊乱表现:高血糖或低血糖; ⑥、其他:慢性病容,肤色日趋灰暗或黝黑,失去光泽,面部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肝掌,肝脏早期增大而后期缩小、右肋缘下不能触及、左叶增大而质地硬、很少压痛,脾常肿大并牌功能亢进,腹壁静脉日渐显露或曲张,痔疮形成,踝部可有凹陷形水肿, 肝硬化活动时有发热(38~39℃),很少伴寒颤。
肝硬化失代偿期主要表现:①黄疸:一般轻微且常出现于后期,黄疸加深表示伴有肝细胞活动性炎症或坏死。②、上消化道出血:可因食道或冒底静脉曲张破裂或消化性溃疡、急性糜烂性胃炎而出血,表现为便血、呕咖啡色液体、黑便或便血,严重者可出现休克。③腹水:腹腔内积液超过500ml时,能叩出移动性浊音。腹水明显者往往腹壁静脉更显露。肝硬化腹水时,肠道细菌易进入腹腔而形成自发性腹膜炎,可表现为发热、寒颤、腹痛、腹部压病和反跳痛,但一般不明显,此时腹水性质介于漏出液和渗出液之间,腹水比重,蛋白质及精含量与漏出液相似,李凡他试验可呈阳性或弱阳性。一般认为腹水白细胞总数>0.3X10^9/L、中性白细胞>25%,结合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为自发性腹膜炎,细菌培养有助于确诊,但阳性率不高.④胸水:见于少数病例,多位于右侧,其次为单侧,少见于左侧,常为漏出液,多属血性,草黄色胸水少见。 ⑤继发感染:细菌感染常见自发性腹膜炎、肺部感染、胆道感染、尿路感染、菌血症、败血症等,真菌感染常引起肠炎、肺炎、尿路感染,有时可与结核并 存。⑥、其他: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
肝炎后肝硬化肝功能试验可有以下表现:①长期血胆红素增高或尿胆原阳性;②ALT、AKP或其同功酶升高;③AST/ALT>l; ④血浆白蛋白减少; ⑤凝血酶原时间延长;⑥、胆碱酯酶活性降低;⑦、胆固醇酯值或胆固醇/总胆醇比值降低;⑧、血清结合胆酸升高等。反映肝纤维和肝硬化的血清学检测如血清前胶原 III (P III P)、血清板层素、单胺氧化酶(MAO)、透明质酸酶 (HA)等可增高。有关肝硬化的血清学检查项目很多,但其价值均有局限性, 并可能出现实验误差,因此单凭某项结果而作出诊断是不够的。肝活检病理学检查最有诊断价值,可以其判断肝硬化有无活动、与其他疾病鉴别、发现隐原性肝硬化等。食道吞钡X线检查或食道镜、胃镇检查可发现食道及胃底静脉曲张。超声扫描、CT和磁共振可作为辅助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