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后肝硬化主要因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病毒所致,甲型、戊型肝炎虽然在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后可致肝纤维化,但一般不转变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慢性活动型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HBsAg携带者均可发展为肝炎后肝硬化。一、临床表现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早期与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相重叠,不易区分。少数病人长……
(6)抗肝纤维化的治疗: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途径。 若能减少肝胶原的合成或促进其降解,则有可能阻断或延缓肝硬化的发生。从理论上看抗肝纤维化的治疗比肝硬化形成后治疗更显得重要。但本类药物多处于试用观察阶段。
自由基清除剂如过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能抑制胶原纤维合成。秋水仙碱能促使胶原蛋白降解,有报道用 1mg/日,每周 5日疗法对 100例肝硬化作双盲对照,随访14年,治疗组5年存活率75%,对照组34%;10年存活率分别为56%和20%,且无明显毒性反应。其他还有认为前列腺素、马洛替脂、Υ一干扰素小剂量应用等,可能有一定疗效,但有待进一步观察。我院以疏 肝理脾丸6~10丸/次,3次/日,口服,经初步观察有抗肝纤维化作用,其确切疗效也有待证实。
(7)辨证施治:肝硬变属于中医的"黄疸"、"胁痛"、"积聚"、"鼓胀"等范畴,多种原因可产生本症。因于病毒性肝炎所致者,则是由于湿热疫毒久羁 阻滞中焦.内着于肝,病及脾肾所致。肝气郁滞为本病的基本病理,由于气病及血而致血络郁滞,由于肝木横逆牌土,脾失健运,而致水湿内停。气血郁结于胁下,日久变生积聚;水湿、瘀血互结壅塞中焦而生鼓胀。肝脾受损,日久及肾,肾炎开阖,膀胱气化不利,三焦气化失司,水湿不得下泄,鼓胀日益加剧。本证临床表现不尽一致,证之于临床,主要有下列证型。
l)湿热夹瘀型:湿热困阻中焦.土壅木郁,肝郁气滞,气不行血,血络瘀滞。主症为脘腹痞满,两胁胀痛或刺痛,口渴多不欲饮,舌质暗红或有瘀斑, 脉弦滑等。治宜清热化湿,疏肝活络。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茵陈、滑石、丹 参、泽兰各15g.藿香、木通、黄芩、连翘、柴胡、郁金、大黄、山楂各10g, 白蔻仁6g。
2)肝郁脾虚型:肝郁气滞,络脉瘀阻,肝木克土,脾气受损。主症为面色苍黄晦暗,倦怠乏力。腹胀纳呆,两胁胀痛或刺痛.大便溏软,舌质暗淡, 苔白厚,脉弦或弦细。治宜疏肝健脾,祛瘀活络。方用逍遥散加减:柴胡、赤白芍、当归、白术、鳖甲各10g,茯苓、苡仁、麦芽、黄芪、丹参、鸡血藤各 15g。
3)血络郁滞型:肝气郁滞,血行不畅,血络郁滞。主症为形体消瘦,面部赤丝、蜘蛛痣,手掌鱼际部赤红,胁下结块刺痛或胀痛,鼻出血.齿衄或皮下瘀斑、瘀点,舌质紫暗或瘀斑、瘀点、脉涩。治宜疏肝活络,消痞软坚。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当归、赤白芍、桃仁、柴胡、鳖甲各l0g,生地、黄芪各 15g,川芎、红花各6g。
4)心脾亏损型:肝血不足,心失所养,脾土受克,运化失常。主症为面色萎黄无华,右胁痞块坚硬刺痛,倦怠乏力、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气短懒言, 自汗,腹胀纳呆,肠鸣腹泻,两胁胀痛,舌质暗淡,舌边齿痕,脉弦细或虚而无力。治宜补益心脾,化瘀软坚。方用归脾汤加减:太子参、黄芪、茯苓、龙眼肉、鸡血藤各15g,当归、赤白芍、苍术、白术、酸枣仁、鳖甲各10g,广木香、炙甘草各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