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病人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进及顽固性腹水等,外科手术治疗仍然是其首要选择。而肝功能衰竭是其术后近期死亡的最重要原因。肝储备功能差及手术创伤是影响肝硬化病人术后肝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因此,术前肝储备功能状态准确评估,是决定能否采用手术治疗的前提、以及合理选择手术时机及方式的和基础,也是避免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关键。在临床上对于肝功能的……
肝硬化病人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进及顽固性腹水等,外科手术治疗仍然是其首要选择。而肝功能衰竭是其术后近期死亡的最重要原因。肝储备功能差及手术创伤是影响肝硬化病人术后肝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因此,术前肝储备功能状态准确评估,是决定能否采用手术治疗的前提、以及合理选择手术时机及方式的和基础,也是避免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关键。在临床上对于肝功能的评价,多依赖于肝功能十项、Child-Pugh分级等,而缺乏高灵敏性、特异性的指标,难以量化病肝的储备功能力,据此选择制定的治疗方案,术后往往有较高的手术并发症率和死亡率。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疾病发生发展认识的深入,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外报道的检测方法不断更新,业已取得较大进展。本文就硬化肝储备功能评估方法的外科临床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作一简述。
一、血清酶学检查
1.血清转氨酶
人体内转氨酶有数十种,其中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与 AST虽然并不是反映硬化肝功能的良好指标,但AST/ALT比值却与肝硬化的程度密切相关。
2.血浆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活性
血浆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ACT)参与了胆固醇的酯化反应和胆固醇的转运,并在脂蛋白的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LCAT活性的降低往往是由于肝脏功能障碍引起肝蛋白合成减低所致。
3.γ-谷氨酰转肽酶
γ-谷氨酰转肽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胞质、肝内胆管。正常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主要来自肝脏,急性肝炎病人若γ-谷氨酰转肽酶持续升高,常提示可能转为慢性肝病;而肝硬化病人,γ-谷氨酰转肽酶持续低值,则提示预后不良。
二、Child-Pugh分级评分系统
临床上对肝硬化病人的代偿期与失代偿期判别,仅是病肝储备功能的粗略估计,两期无截然界限,而且失代偿期肝硬化病人临床病情轻重仍有很大差异。因此, Child将肝硬化病人血清胆红素、清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病人一般情况等五个指标进行分层计分,将肝脏功能分为A、B、C三级。此后,Pugh等将肝硬化病人有无肝性脑病代替一般情况进行计分,即Child-Pugh改良计分法。然而,由于国外肝硬化的主要原因是酒精性中毒,而国内肝硬化的主要原因是病毒性肝炎;此外,该评分标准缺乏能定量化肝储备功能的指标,因此导致了临床上一些Child-Pugh评分为C期的病人较同样条件手术治疗的B期病人预后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