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中医治疗肝硬化效果良好,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系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引起肝细胞弥漫性实质性病变。包括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肝结节与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肝小叶结构改建,假小叶及结节形成,使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形成肝硬化。引起肝硬化的原因有:病毒性肝炎、血吸虫并酒精中毒、化学毒物或药物,胆汁瘀积、循环障碍、营养不良及原因……
{二}腹水
1.腹水量大形体尚实者
(1)甘遂散:煨甘遂研细粉,每次1.5g,每日1次,清晨空腹。有虚病物不宜使用!
(2)腹水丸:甘遂。1份,黑白丑、大黄、槟榔、牙皂、莱菔子、陈皮各3份。每日内服9—15g,早晚各1次。
2.腹水量大形体偏虚者
禹功散:黑白丑8份,小茴香1份。每日服9g,分早晚两次。
近期有消化道出血或出血倾向者禁用以上方法。
三、分证论治
本病治疗功能代偿期,可参照积聚型辨证,功能失代偿有腹水者,则按臌胀型辨治。
(一)积聚型
1.肝郁脾虚证:肝硬化功能代偿期(早期肝硬化)临床症状不明显,或仅有乏力,食欲不振,胸腹闷胀,两胁胀痛,恶心腹泻。体检可有肝和/或脾大。肝功能检测正常或轻度异常,脉弦无力,舌淡苔白。治宜疏肝健脾,活血软坚。方用香附六君子汤加减:
广木香、党参、焦白术、法半夏、桃仁、鸡内金、陈皮各10g,鳖甲、茯苓各15g,砂仁、甘草各3g。
[加减法]
(1)若舌苔厚腻者,加苍术、藿香梗各10g。
(2)神疲气短者,加生黄芪30g。
2.气滞血瘀证:见于肝硬化肝功能减退者。主要表现为消瘦,乏力,贫血,皮肤粗糙。有明显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呕吐,腹泻腹胀,可有腹痛。约半数病人有轻度或中度黄疸。内分泌紊乱,表现为男性女性化和性功能减退、蜘蛛痣、肝掌等;或见发热、鼻衄、齿龈出血;或肝脏早期肿大,晚期缩小且质硬,表面不平。肝功能损害明显,白球蛋白倒置,γ球蛋白明显升高,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均升高,一般以ALT升高较显著,当肝细胞严重坏死时,则AST高于ALT。γ谷酰转肽(γ-GT)常可升高。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沉弦。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香附、枳壳、牡丹皮、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泥、延胡索、红花各10g,赤芍30g,乌药5g。
[减法]
(1)黄疸明显者,重用赤芍60-120g,连翘15g。
(2)兼脾功能亢进者,加阿胶10g(烊化),熟地黄15g,大枣10枚。
(3)出血倾向者,加大蓟、小蓟、仙鹤草各30g,三七粉3g(冲服)。
(4)发热属类固醇性者,加柴胡、白薇、地骨皮各10g。
(5)发热属一时性菌血症所致者,加红藤、败酱草各30g。
3.肝肾阴虚证:表现面色晦暗或黧黑,形体枯槁,胁肋隐痛,口干咽燥,心烦,甚则手足心发热,掌红,伴有纳呆腹胀,腹壁青筋显露,体乏懒言,举动困难,大便或秘或溏。舌质红或绛,苔少或无苔,脉弦细或细数无力。治宜养阴柔肝,软坚散结。方用一贯煎加减:
沙参、麦门冬、枸杞子、橘叶、郁金各10g,生地黄、生何首乌、白芍各15g,丹参20g,生牡蛎、制鳖甲各3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