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湖北武汉一位平凡母亲“暴走七月,捐肝救子”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这位母亲名叫陈玉蓉,她的儿子患有先天性肝功能不全(肝豆状核变性)。为了给儿子捐献肝脏,患有重度脂肪肝的陈玉蓉每天“暴走”10公里,每餐仅进食半个拳头大的米饭团,硬是在七个月时间里让脂肪肝奇迹般地消失了。尽管陈女士所表现出的母性光辉和献身精神确实令人动容,但脂肪肝患者不应……
最近,湖北武汉一位平凡母亲“暴走七月,捐肝救子”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这位母亲名叫陈玉蓉,她的儿子患有先天性肝功能不全(肝豆状核变性)。为了给儿子捐献肝脏,患有重度脂肪肝的陈玉蓉每天“暴走”10公里,每餐仅进食半个拳头大的米饭团,硬是在七个月时间里让脂肪肝奇迹般地消失了。
尽管陈女士所表现出的母性光辉和献身精神确实令人动容,但脂肪肝患者不应该简单地拷贝“暴走+最大限度节食”的模式,而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以免造成肝损伤加重和营养失衡。
如何判断患有脂肪肝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以下简称脂肪肝)的发病率正逐年升高,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慢性肝病最常见的病因之一。美国有将近1/3的成年人患有脂肪肝,我国一般人群的流行率也在15%以上。更为令人担忧的是,脂肪肝在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及冠心病人群中的发病率更高,这些犹如“难兄难弟”,医学上统称为“代谢综合征”。
脂肪性肝病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一组疾病。其中,单纯性脂肪肝的预后虽然效果比较好,但这样的肝脏依然处于“亚健康”状态,比正常肝脏更容易受到例如酒精、药物和缺血等损肝因素的影响。约有10%左右的单纯性脂肪肝会进展至脂肪性肝炎阶段。而这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患者中,将有20%~40%可进展至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脂肪肝诊断标准包括:
——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男性每周140克,女性70克;——排除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
——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隐痛、肝脾肿大等非特异性症状及体征;
——有超重或中心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紊乱、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血清转氨酶和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可由轻至中度增高(小于5倍正常值上限),通常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即过去俗称的“GPT”)升高为主;
——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