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又称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肠道无菌性炎症,是内科临床常见之慢性疾患。临床常见腹痛下坠、里急后重、便溏或挟带粘液、脓血,便次增多,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长达数年,甚者十余载,是一种与痢疾不同的独立病种。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由外邪、内伤七情、饮食不节、脾肾阳虚、……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又称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肠道无菌性炎症 ,是内科临床常见之慢性疾患。临床常见腹痛下坠、里急后重、便溏或挟带粘液、脓血 ,便次增多 ,常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本病起病缓慢 ,病程较长 ,长达数年 ,甚者十余载 ,是一种与痢疾不同的独立病种。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由外邪、内伤七情、饮食不节、脾肾阳虚、气血瘀滞等因素诱发。
外感湿邪 :冒雨涉水或久在潮湿地工作 ,寒湿外侵 ,下注于肠 ,致肠腑气滞血凝 ,传导失司 ,湿浊不分 ,而出现腹痛下坠、粘液血便等。
内伤七情 :情志不畅或暴怒伤肝 ,肝气横逆 ,脾失所约 ,运化失职 ,发生本病。
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或误食不洁食物 ,伤及脾胃 ,久则脾阳虚衰 ,不能腐熟水谷、运化水谷精微 ,水谷内停 ,清浊不分 ,虚实夹杂而成本病。
脾肾阳虚 :病变日久 ,湿邪伤阳 ,故而脾肾阳虚 ,气机不利 ,久病不愈。《景岳全书》曰 :“肾为胃之关 ,开窍于二阴 ,所以二便之开合 ,皆肾脏所主也 ,今肾中阳气不足 ,则命门火衰 ,寒盛之时 ,则令人洞泄不止。”
气血瘀滞 :若病久不愈 ,气病及血 ,必致久病入络夹瘀为患 ,则病实难愈。
中医药分型治疗
对脾胃虚弱者治宜健脾化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药用党参、白术、茯苓、扁豆、山药、薏苡仁、陈皮、砂仁、甘草等药。如肠鸣水泻可加附子、肉桂。
对肝气乘脾 (内伤七情 )者治宜抑肝扶脾。方用痛泻要方加香莲散。药用 :柴胡、白术、白芍、防风、木香、黄连、吴茱萸等。
对湿热下注者治宜清热解毒 ,佐以利湿。方用 :白头翁汤加味。选用白头翁、黄连、黄柏、土茯苓、枳壳、车前草、甘草等。
对脾肾阳虚者治宜温补脾肾 ,佐以固脱。方用养脏汤加减。药用 :诃子、米壳、人参、白术、肉豆蔻、肉桂、附子、当归、芍药、木香等。
对气血瘀滞者宜化瘀止泄。方用桃花汤加减。药用党参、白术、吴茱萸、山药、补骨脂、木香、黄连、苦参、白芍、桃仁、红花、丹参。
以上方药 ,每日 1剂 ,连用 3日 ,可取得满意效果。
笔者认为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多以脾虚为主 ,因“湿喜归脾” ,外感寒湿之邪下注于肠 ,或化热 ,或化寒 ,病久伤肾 ,阳气受损 ,而出现湿、寒、热互相夹杂之症。若病久不愈 ,气病及血 ,必致久病入络夹瘀为患 ,若兼腹痛有定处,且瘀滞不散 ,则病实难治愈。
笔者采用中药治疗本病 49例 ,取得较好疗效。处方 :党参 20克 ,白术 10克 ,炒白芍 12克 ,川朴 10克 ,黄连6克 ,附子 15克 ,米壳 6克 ,乌药 15克 ,车前草 30克 ,木香 10克 ,白芍 15克 ,椿根白皮 10克 ,枳壳 12克 ,桃仁 10克 ,丹参 20克 ,每日 1剂 ,连用 3周。
方解 :党参、白术、白芍补气健脾益胃 ;吴茱萸、附子、米壳、乌药理气暖中止痛 ,以通肠腑 ;椿根白皮、黄连、车前草清热利湿 ;枳壳、桃仁、红花、丹参活血化瘀 ,推陈致新 ,排脓生肌 ;甘草调和诸药 ,共奏健脾、温补脾肾、利气暖中、活血化瘀之功效 ,攻补兼施 ,顽症可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