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乙状结肠黏膜,甚至全结肠和回肠末端黏膜的非特异性炎症疾病,属中医“肠?、泄泻”等病症范畴。临床主要以腹泻、便下脓血,病程缓慢反复发作为主。笔者近年来治疗该病百余例,获得满意疗效。经总结发现该病初起多气滞湿郁,郁而化热,湿热蕴结脾胃大肠,实证居多;日久则脾胃受伤,易转寒湿,或兼夹热邪,且久病入络,多成本虚……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乙状结肠黏膜 ,甚至全结肠和回肠末端黏膜的非特异性炎症疾病 ,属中医“肠?、泄泻”等病症范畴。临床主要以腹泻、便下脓血 ,病程缓慢反复发作为主。笔者近年来治疗该病百余例 ,获得满意疗效。经总结发现该病初起多气滞湿郁 ,郁而化热 ,湿热蕴结脾胃大肠 ,实证居多 ;日久则脾胃受伤 ,易转寒湿 ,或兼夹热邪 ,且久病入络 ,多成本虚标实 ,寒热错杂之证 ,现分述如下 :
湿热郁结 :症见腹痛、便下脓血 ,里急后重 ,大便溏滞不爽 ,或肛门灼热 ,口干喜饮 ,口苦尿黄 ,舌红苔黄腻 ,脉濡数。治宜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药用 :生地榆 30克、酒制大黄 10克、黄连 10克、木香 1 0克、当归 15克、白头翁 15克、败酱草 30克、赤白芍各 15克、秦艽 10克、仙鹤草 30克。脾虚湿盛 :腹痛绵绵 ,大便溏薄 ,多夹有黏液及不消化物 ,口淡乏味 ,脘腹胀满 ,倦怠乏力或食后即泻 ,或稍食油腻则便次增多 ,舌淡苔白 ,脉沉缓。治宜健脾化湿 ,升阳止泻。药用 :苍白术各 10克、党参 20克、薏苡仁 20克、云苓 15克、白蔻 10克、焦山楂 20克、羌活 6克、防风 6克、干姜 6克、升麻 6克、柴胡 6克、麦芽 15克。
脾肾虚寒 :肠鸣 ,腹部隐胀作痛 ,五更泄泻或久泻不愈 ,喜暖畏寒 ,腰膝酸软 ,舌淡嫩 ,苔白 ,脉沉迟无力 ,治宜温肾健脾 ,固肠止泻。药用 :制附子 15克 (先煎 )、补骨脂 20克、干姜 5克、炒白术 20克、肉豆蔻 10克、五味子 10克、熟地 15克、山药 15克、山萸肉 10克、诃子 15克、白芨 10克、丹参10克、赤石脂 30克。
肾阴亏损 :久泄病人之病机 ,非脾虚 ,即肾寒 ,而泻久伤阴 ,或分利太过 ,终致阳损及阴者 ,临床并非少见。若阴已伤而不予顾及 ,依然一味扶阳 ,其阴岂能再复 ,惟有寓养阴于补阳之法中 ,才能药证相符而获效。正如《医匾泄泻》篇云 :“元阴不足而泄泻者 ,名曰肾泄。”此恙除腹泻带黏液血便外 ,且形体消瘦 ,溲少而黄 ,或手足心热 ,舌淡红有裂纹 ,脉虚细而数等症为之可辨。治宜固摄肾阴。药用 :熟地 15克、山药 20克、乌梅 15克、山萸肉 20克、芡实 20克、生牡蛎 30克、云苓 20克、薏苡仁10克、五味子 6克。
寒温并用 :溃疡性结肠炎 ,通过以上治法不效 ,而脉舌证每兼见寒热错杂 ,可改用末治法。宋·刘完素所谓 :“末治久泄 ,仲景论厥阴治法是也。”以乌梅丸化裁。药用 :黄连 10克、炮姜 9克、黄柏9克、乌梅 15克、薏苡仁 30克、败酱草 30克、当归 10克、人参 10克、地榆 15克。溃疡性结肠炎虽病变关连脏腑 ,但毕竟属于局部病变 ,临床多配合中药保留灌肠 ,可以使药物直达病所 ,局部药物浓度高 ,通过药物作用使肠道黏膜得以保护 ,促进其修复 ,改善局部血运 ,又可避免胃酸对药物的影响 ,提高疗效。灌肠中药常用 :地榆 30克、石菖蒲 20克、白芨 10克三味药浓煎成 150~ 200毫升 ,每晚大便后取右侧卧位 ,药液保温 40度 ,以每分钟 60滴速度徐徐滴灌 , 7~ 10天为一疗程 ,休息 5天 ,继续第二疗程 ,病情好转后 ,间断灌肠 ,逐步停药 ,可巩固疗效 ,降低复发率 ,治疗时病人饮食宜清淡 ,禁食生冷油腻辛辣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