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于养生健身自古以来都有所研究,在古代更是比较看重养生健身,那么,古代人是如何健身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的健身术:
中国对于养生健身自古以来都有所研究,在古代更是比较看重养生健身,那么,古代人是如何健身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的健身术:
易筋经
中国古代的健身术。易筋经的起源,说法不一,有的说为达摩所创(见人物志)。清代凌廷堪在《校礼堂文集*与程丽仲书》中认为,易经是天台紫凝道人假托达摩之名所作。
呼吸密切配合。易筋经锻炼的要领与八段锦(见八段锦)相类似。久练易筋经,不仅有助于加大肌肉力量,而且也能增强内脏器官的功能。现在,中国医疗单位已把易筋经运用于防治各种疾病的医疗体操中。而许多群众则参照易筋经和八段锦等编造各种适合自己的健身动作从事锻炼。
五禽戏
中国古代医疗体操,又称五禽气功、百步汗戏,是中国汉代名医华佗创编的一种健身术。因系模仿虎、鹿、熊、猿、鹤5种禽兽的神态和动作而得名“五禽戏”。
早在2000年前,中国已有人知道仿效鸟兽动作舒筋活血,健身治病。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出土帛画“导引图”上就有一些动作是模仿动物的形态和姿势的。到了后汉,华佗总结前人的理论和经验创编了成套的五禽戏。华佗所编的五禽戏,不仅为了保健,也是为了治病。他说:“身有不快,起做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见《后汉。华佗传》。
五禽戏有5种类型的动作,作用各不相同。一般说,练虎势,能使周身肌腱、骨骼、腰髋关节功能加强,精力旺盛;练鹿势,能引伸筋脉,益腰肾,能增进行走能力;练熊势,能使脾胃功能增强,且能壮健力量;练鹤势,能加强肺呼吸功能,提高平衡能力。
五禽戏诀
华佗所著原本已佚,今传本为南朝梁陶弘景所辑,载入《养生延命录》中。
诀云:
“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掷,却二掷,长引腰,乍脚,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
“鹿戏者,四肢距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二,左右伸脚,伸缩亦三亦二也。”
“熊戏者,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僻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
“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一七;以脚拘物自悬,左右七;手钩却立,按颈,各七。”
“鸟戏者,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鼓力,右二七,坐伸脚,手挽足距各七,缩伸二臂各七也。”
八段锦
中国古代流传的一种健身防病体操,共有八节;起源于宋代,最早见于宋人洪迈所著《夷坚志》。据该书记载:北宋政和七年(1117)有人“效方士熊经鸟伸之术”,‘尝以夜半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南宋《道枢》载有八节动作的名目,这些名目与今天所传大抵相似;可见,八段锦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八段锦经过历代相传,形成了很多流派,不仅在动作节数上有多有少,如四段锦、十二段锦、十六段锦等。而且在练功的姿势上也有所不同,有站式、坐式之分。在动作风格上也有南派、北派之别;南派动作以柔为主,法简而易学,又名文八段。北派动作以刚为主,多用马步,术繁而难学,又名武八段。
“段”为节,“锦”是各种颜色的丝织品,古人把“锦”的含义延伸为精心选编的不同动作编成的体操。八段锦每节动作歌诀既表明动作术式,又指出了它对身体的作用和有助于防治哪些疾病。在练法上要求肢体运动与吐纳(呼吸)、意念等活动结合进行,因而具有中国传统导引术的特点。
八段锦动作简练,歌诀明快,易懂易学,运动量可大可小,男女老少皆宜,既可单练,也可集体练,不受气候、季节、场地、器材的限制;是目前流传比较广泛的健身术。现在,中国医疗单位已将八段锦广泛运用于防治各种疾病的医疗体操中,一般群众则纷纷参照八段锦编造各种健身操从事锻炼。
八段锦歌诀
1.双手擎天理三焦
2.左右开弓似射雕
3.调理脾胃单举手
4.五劳七伤往后瞧
5.摇头摆尾去心火
6.两手攀足固肾腰
7.攥拳怒目增气力
8.背后七颠百病消
常见坐式八段锦动作列举
1.手抱昆仑;
2.天柱微震;
3.托天按顶;
4.手攀脚心;
5.臂转车轮;
6.左右开弓;
7.交替冲拳;
8.叩击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