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很多父母抱着这样的思想,从小就给自己的孩子灌输“竞争”这种思想,给孩子施加压力,导致现在的孩子已经渐渐失去了他们这个年纪该有的童真,长期扎在课本与练习题里学习。在竞争焦虑的氛围下成长,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并会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等不良心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很多父母抱着这样的思想,从小就给自己的孩子灌输“竞争”这种思想,给孩子施加压力,导致现在的孩子已经渐渐失去了他们这个年纪该有的童真,长期扎在课本与练习题里学习。在竞争焦虑的氛围下成长,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并会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
心理失衡等不良心理。
精神放松了许多,但一想到开学以后又要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陪她写作业,给她听写、检查、复习,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心里就发毛。“如今当父母,就一个字——累!”这是很多家长的心声,他们表示,家长的“功课”越来越多,甚至替老师当“监工”,每天晚上“陪太子读书”,具体任务是分析作文题目、解答数学难题、订正错题……
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年年提倡“减负”,但家长普遍对此将信将疑,不敢拿孩子的学业当儿戏,并身体力行,给孩子加码。他们不惜花高价把子女送进各种课外班,不少小学生、初中生家长还和孩子一起听课、“共同学习”,在北京一所知名的培训学校,一位陪女儿上奥数课的妈妈告诉记者,五年级的奥数已经相当难了,孩子回家总喊听不懂,上课跟不上。奥数在小升初的测试中还是一个标杆,不敢不学,所以自己只能充当“小学生”。与之相对应的是,课外培训机构也鼓励家长和孩子同学,目的是孩子有疑问可以随时向家长求教。如此一来,家长们周末也不得清闲。他们无奈于自己被孩子的学习“套牢”,却依然执着地对此越抓越紧。
在目前的教育大环境下,家长们不自觉地陷入了集体焦虑。据了解,在北京,一些就读于强调“素质教育”、“快乐教育”学校的孩子,其家长给孩子在外面报的班更多,在课外下的工夫也更大。全国妇联公布的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显示,有近七成的学生每天要用一定的时间完成家长布置的课外补习作业,这其中隐藏着无数妈妈的良苦用心。而每年中、高考前,很多家长如临大敌,甚至比考生还紧张的状况,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家长的焦虑心态。
诚然,一些家长在百分百地关注并投入到孩子的学习中去的同时,内心也很矛盾,他们开始思考陪读的隐患,对孩子有可能养成的“学习依赖症”和失去独立学习的能力越发担忧,却又不知所措。可以说,家长们的焦虑是多层面的。
焦虑2:希望孩子样样全能
欣欣5个月就被妈妈带去上早教课,1岁多的时候又增加了音乐课和绘画创意课。如今,孩子2岁了,妈妈又在纠结是不是该学英文了。
4岁的宇航学得更多:周六周日要上音乐课、运动课、艺术课、绘画课和太极拳。因为上课地点距离家比较远,宇航中午只能在车里休息。尽管忙碌,但宇航妈妈觉得这样做是在培养孩子的素养和能力,她希望儿子将来除了工作,还能有自己喜欢的领域,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快乐。不过,在宇航妈妈执着地按照自己的理想培养孩子的同时,也不确定这种教育方法是否正确。“孩子很听话,表现也很好,但他好像没有自己的想法,也没表现出什么兴趣爱好。我现在总担心自己做得不对,压力也越来越大。”
当然,也有一些家长接受了西方的
育儿理念,并试图给孩子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但他们同样对自己的做法没把握,总是忍不住担忧:这个理念到底是否符合中国的情况,照着做到底是成全孩子还是会害了孩子?在具体实践中,甚至会出现前后矛盾的教育方法,不少人在孩子小的时候认为快乐最重要,只要玩痛快就好,可是一旦上学又担心在竞争中落后,全方位地给孩子恶补。这些家长往往在矛盾的两极之间摇摆,忧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