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往往是感冒、发烧的多发期,去医院门诊等地,很多医生也是建议输液治疗,甚至很多病人本人也直接要求输液来治疗感冒发烧,把“感冒就输液,输液好得快”的观念发挥的淋漓尽致,然而,是不是所有的发烧感冒都适合用输液来治疗呢?
冬天往往是感冒、发烧的多发期,去医院门诊等地,很多医生也是建议输液治疗,甚至很多病人本人也直接要求输液来治疗感冒发烧,把“感冒就输液,输液好得快”的观念发挥的淋漓尽致,然而,是不是所有的发烧感冒都适合用输液来治疗呢?
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
而近日,一条关于输液危害的微博在网上引发网友围观,甚至得出了输液等于自杀的结论。暂时先不讨论这个帖子里所叙述的危害是真是假,平常很多人发烧感冒的时候,为了图快,选择输液治疗,并认为“输液好得快”。
目前很多医院为了利益,不管病人生病大小,一律吊瓶输液,导致很多人也认为输液比口服药物治疗效果好而且快,病人和病人家属在就诊时会主动提出输液。而一些基层医务人员对输液风险认识不足,也导致过度输液。此外,也不排除一些小诊所出于经济利益驱使,对输液不够谨慎。
前些日子,安徽省卫计委公布了“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多为一些常见病。
而视线转至国外,外国人视输液为小手术,澳大利亚人看病基本没有输液的。
过度输液的危害不可否认,输液是风险最大的用药方式。国外视输液为小手术,可见输液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正常输液尚且有风险,过度输液带来的危害自然会更大了。
一、降低人体免疫力。
在自然状态下,人体对周围环境的病菌具有较强的防御能力。如果大病小病都依赖输液,不仅会增强人体的耐药性,还可能干扰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难以控制的恶性循环,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
二、损伤人体肝肾等器官。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输入的药液进入人体后,大部分都要经过肝脏代谢,最终由肾脏排出体外,这会加重肝肾的负担。长期输液,就可能对肝肾等器官的功能造成损伤。如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除可能引起肾功能障碍外,还会对听力造成损害。
三、存在较大风险。
既使输液前做了无菌化处理,溶液的浓度合理,速度得当,输液也依然存在难以预知的风险。如身体虚弱者、心脏功能欠佳者,都对身体“容量”的变化十分敏感,即使只输入普通生理盐水,也会加重心脏负担,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专家提醒,静脉输液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在所有药物剂型中“高居榜首”,是最不安全的给药方式。
四、导致人体菌群失调。
人体的体表及体内寄存着许多细菌,正常情况下保持菌群间的平衡,就不会引发疾病。过度输液会导致人体固有的细菌菌群失调,增加细菌的耐药性,为今后的治疗带来难以想象的不良后果。
五、可能造成人体不良反应。
当体内输入致热、致敏物质,如游离的菌体蛋白或其他代谢产物时,这些物质的输入可能造成人体不良反应,如发热、红疹、瘙痒、肿胀等过敏性反应,严重者还可能休克甚至死亡。此外,长期注射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易引起静脉炎等病症。
哪些病症及情况需要输液不是所有病症都需要输液,尤其是小病完全不用输液,而输液治病好得快也是人们认知上的误区,只有以下几种情况,才建议病人使用输液的治疗方式:
1、严重脱水,但不能经口服途径补充营养体液或者虽然能口服,但存在严重的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的患者;
2、由于其他各种原因,例如选用药物肌肉注射吸收效果不好的,且不能经口服途径补充营养或体液的患者;
3、严重感染性疾病需要静脉途径输入抗生素;
4、需要使用的药物仅能通过静脉注射途径给予的患者;
5、病情危重,神志不清,药物必须在体内迅速起到效果时。
既不能一味地盲从输液,也不能一味地拒绝输液,要遵循“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的原则,医患之间互相配合,互相信任,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输液需要注意哪些事项1、到有资质的正规医院、诊所输液,避免因输液操作不当带来危险;
2、不要轻易输抗生素和激素,否则会引起机体耐药性,增加治疗难度;
3、感冒发烧一类的小病无需输液,能口服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不静脉注射;
4、请遵医嘱,输液的速度不随意调试;
5、不要空腹输液,以免输液过程中出现胃肠不适;
6、如有药物过敏史,请及时告诉医生;
7、输液过程中出现各种不适或者输液部位肿胀疼痛,请立即通知医生;
8、酒后不建议输液,影响输液效果。除非患者酒精中毒症状十分明显,如频繁呕吐或出现昏迷时才需要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