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不孕不育 传染 儿科 耳鼻喉 风湿 妇科 腹泻 肝病 肛肠 骨病 呼吸 护理 精神 口腔 泌尿 男科 脑病 内分泌 皮肤 神经 肾病 失眠 消化 心脑血管 心脏 血液 眼病 整形 肿瘤
搜索
中健网 中健网首页 健康快讯 药品器械 查看内容

进口抗癌药格列卫成天价 明暗回扣催高药价

2015-1-12 08:49| 发布者: 丁宁| 查看: 17| 评论: 0|原作者: 李警锐|来自: 人民网

摘要: 近日,白血病患者从印度代购仿制药格列卫的事件呈现在公众面前。尽管印度仿制药在中国没有得到认证,但是它与进口抗癌药的巨大差价让代购这条快捷途径显得颇受欢迎。
    人民网1月12日讯 “我们就是想有尊严地活下去。”慢粒白血病患者陆勇感慨。“无论富有还是贫穷,人都能在自如支配自己钱财的情况下看得起病,就是有尊严地活着。”

    近日,白血病患者从印度代购仿制药格列卫的事件呈现在公众面前。尽管印度仿制药在中国没有得到认证,但是它与进口抗癌药的巨大差价让代购这条快捷途径显得颇受欢迎。

    在众多讨论后,高价“救命药”背后一系列问题浮出水面:中国的进口抗癌药在众多国家中居于最高位,甚至与韩国相差2倍。中国的价格为什么如此高昂?与印度同为仿制药大国,为什么中国少有国际水准的仿制药?人民网记者针对瑞士诺华格列卫高价背后的成因再次进行调查。

    原研药享受单独定价权价格“岿然不动” 

    据介绍,格列卫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成功研制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慢粒白血病人的染色体变异。格列卫的出现,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十年生存率从以前的不到50%,增加到了现在的90%左右,并且绝大多数患者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

    但由于瑞士诺华公司生产的原研药格列卫价格昂贵,让很多患者望而怯步。自2001年第一次被引入中国至今,格列卫的价格一直是23500/盒,一盒一个月,一年就28万多元。人民网跨国调查发现,诺华格列卫在中国的零售价最高,那么,一款关乎患者生命的进口药物价格,究竟是如何制定出来的?

    一位研究药品定价的人士介绍,中国药品定价分为三类,一类是政府定价(如疫苗),一类是市场调节,还有一类是政府指导价,形式为最高零售价限价,包括统一定价和单独定价,而专利药都属于单独定价。

    国外申请专利的原研药享受单独定价权,这导致其在价格上“岿然不动”。业内人士认为,这一规定其实在法律上缺乏依据。早在2010年国家发改委就开始制订《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试图取消原研药的“价格特权”。但几年过去了,意见稿还未有定论。

    制造、研发成本由企业患者共同“买单”

    药品成本是影响定价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包括制造成本和研发成本。“如果单纯以制造成本计算,靶向抗癌药的利润率在90%以上,但这是外行的算法。”某医药销售公司负责人介绍说,看药的利润,也得看研发环节,而研发成本影响更大。“比如一款抗癌药,临床实验费用达十几亿美元,这部分肯定要由患者承担。”

    过去一般认为,一种进口抗癌药物的研发成本需要10亿美元左右。不过一项数据表明,开发一个新药的费用远不止这些,比如瑞士诺华公司,在1997年到2011年间研发花费大概在836亿美元,在这期间只批准了21个新药,平均算起来每个新药花费为40亿美元,这其中还包含了很多研发失败的项目。

    明暗回扣环环相扣 特殊环境催高药价

    国内正规进口的抗癌药价格高昂,还与中国医药领域的高回扣有关。“哪个企业不给医院回扣,不出三个月肯定倒闭。”一位医药销售公司亚太地区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救人性命的抗癌药,被当作医药界最有价值的摇钱树,高回扣、高药价的问题更突出。

    按照规定,内地医院可在实际购进价的基础上加价10%-15%。一位研究药品定价的人士说,“中国内地比较特别,还有制度成本,只要你不改它,它一定会加到药价上去。”此外,从药物出厂定价,走到医院药房,中间的环节渠道存在太多的灰色空间。

    “如果把15%的药品加成拿走,好多医院都活不了,因为政府只给医院5%的财政支出。以药养医是政府的问题,不是医院的问题,也不是医生的问题。”北京肿瘤医院主任医师张晓东对媒体记者表示。

    如果15%的价格是明的回扣,而在实际操作中,暗的回扣也时有发生。据媒体公开报道,进口药的回扣还表现在各种巧妙的手段上,“回访会”、“有奖征文”、“学术会议”以及冠冕堂皇的“教育资助基金”等如今都已成为敏感字眼。

    中国仿制药与印度“差距极大”构不成竞争

    “中国是仿制药大国,但是创新能力不强,中国市场几乎没有靶向药物的仿制药,构不成竞争,靶向药物的药价自然降不下来。”国内医药部门一位不愿意透露名字的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称。

    作为专利药品,瑞士诺华格列卫的专利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但由于格列卫是与人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特效药,国际专利法对其网开一面,允许一国在特殊情况下实行专利强制许可,对这种药品进行仿制。

    近几年,印度获批的仿制药申请基本都占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约1/3,暂时性批准占到近40%。有分析称,中国作为仿制药的另一大市场,仿制药生产和印度相比无论是在规模还是质量上,都有着极大的差距。

    医药行业分析师边晨光对媒体记者表示,企业的根本立足点是利益,而国家政府的立足点则是民生。外国药品价格高昂,让许多病人望而却步,而国家应当有所作为。“印度和泰国都曾以国家层面与国外药企大公司进行交涉,并且特别保护本国仿制药,但中国在此方面还未有实质行动。”(李警锐)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