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很多人开始出门踏青,踏青本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在郊游踏青的时候,有的人会采些野味给自己的餐桌加点料,蘑菇是很多人选择的野味之一,然而,如果缺少鉴别技巧,很容易造成蘑菇中毒事件。
春暖花开,很多人开始出门踏青,踏青本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在郊游踏青的时候,有的人会采些野味给自己的餐桌加点料,蘑菇是很多人选择的野味之一,然而,如果缺少鉴别技巧,很容易造成蘑菇中毒事件。
每年3、4月份和7、8月份是毒蘑菇中毒的高发季节。而天气转暖,各类蘑菇也开始生长,其中有不少是致命的毒蘑菇。这时候正值人们出门踏青旅游的时节,很多人在踏青的时候会采蘑菇给自己的餐桌加点料,提醒各位朋友,郊外踏青千万不采、不食野生蘑菇,慎防误食毒蘑菇中毒。
目前在我国已知有毒的蘑菇有100种左右,其中毒性很强者有10余种,如:褐鳞环柄菇、肉褐麟环柄菇、白毒伞(白帽菌)、毒伞(绿帽菌)、鳞柄白毒伞(毒鹅膏)、秋生盔孢伞(焦脚菌)、包脚黑褶伞、毒粉褶菌(土生红褶菇)、残托斑毒伞、鹿花菌、马鞍蕈等。如果没有对毒蘑菇的鉴别知识,万不能随意采撷野生蘑菇并食用,以免发生不必要的健康危害。
如何识别毒蘑菇?避免食用毒蘑菇中毒的主要方法是加强宣传教育,让群众识别毒蘑菇,避免采食。但部分毒蘑菇与可食蘑菇外形极相似,没有专业的鉴别知识的人应不随便采食野蘑菇为宜。
>>色
有毒的蘑菇通常颜色鲜艳,常呈红、绿、黄色,菇中央呈突起状,菌伞常带有杂色斑点,表面有丝状物或小块的残渣或鳞片。而无毒蘑菇一般颜色不鲜艳,菇盖较平,伞面光滑。有毒蘑菇的伞柄上有菇轮,且容易折断,下部有菇托根部生有囊胞,伞柄很难用手撕开。而无毒蘑菇的伞柄上无菇轮,下部无菇托,伞柄易用手撕开。
>>味
有毒蘑菇的菇盖或受伤部位,常分泌出黏稠液体,有赤褐色,有辛辣等异味,菇盖撕裂后容易变色。而无毒蘑菇一般较为干燥,折断后分泌出的液体为白色,有特殊香味,菇盖撕裂后一般不变色。
>>验
用化学法鉴别,将毒蘑菇挤出的液体涂在纸上,干后滴一滴浓盐酸,20分钟后呈蓝色或立即变红,30分钟后变蓝。
毒蘑菇中毒表现症状毒蘑菇的种类很多,毒素成分也较复杂,多耐热。临床上毒蘑菇中毒的表现一般为以下几种:
1.胃肠型
潜伏期0.5~6小时。恶心、呕吐、腹痛、剧烈腹泻,严重者可伴有消化道出血,继发脱水、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等。
毒素类似乙酸胆碱的毒蕈碱。潜伏期l~6小时。临床表现为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多汗、流涎、流泪、瞳孔缩小、呕吐、腹痛、腹泻、脉搏缓慢等。少数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谵妄、幻觉、惊厥、抽搐、昏迷、呼吸抑制等表现,个别病例因此而死亡。部分中毒者可有周围神经炎表现。
3.溶血型
潜伏期6~12小时。除胃肠道症状外,有溶血性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肝脾肿大等,严重者导致急性肾衰竭。部分病例出现血小板减少,皮肤紫癜,甚至呕血或便血等。
4.中毒性肝炎型
潜伏期6~48小时,以中毒性肝损害为突出临床表现,肝肿大、黄疸、转氨酶升高,严重者伴全身出血倾向,常并发DIC、肝性脑病。还可发生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脑病或肾损害等,导致相关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误食毒蘑菇后应该怎么办?1.首先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保留毒蕈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2.在等待医院救护时,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采取催吐措施如用汤匙压舌根,以减少毒素的吸收。为补偿反复呕吐发生的脱水,最好让患者饮用加入少量食盐和食用糖“糖盐水”,补充体液的丢失,防止休克的发生。
3.对已发生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为患者加盖毛毯保温。
蘑菇中毒的机理十分复杂,对于不同的蘑菇毒性及患者不同的体质,医生常常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救治措施。随着科学的发展及临床经验的积累,医护人员可能有更科学有效的救治方法。患者应耐心听从医生等专业人士的意见积极配合治疗,不能大意,特别不要把“假愈期”误认为痊愈好转而中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