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检法司联合出台意见,明确家暴案件中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认定,舆论一片叫好。然而,生活中许多人对于家庭暴力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拳打脚踢这些“热暴力”上,却从未对精神、心理层面造成的“冷暴力”引起重视。殊不知“冷暴力”作为一种隐性的形式,却给双方的伤害比显性的“热暴力”更为严重。
近日,公检法司联合出台意见,明确家暴案件中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认定,舆论一片叫好。然而,生活中许多人对于家庭暴力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拳打脚踢这些“热暴力”上,却从未对精神、心理层面造成的“冷暴力”引起重视。殊不知“冷暴力”作为一种隐性的形式,却给双方的伤害比显性的“热暴力”更为严重。
很多人在观念上还停留在过去,认为只有拳打脚踢才算是家暴,忽视了冷暴力。如今,家庭暴力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从之前的李阳家暴事件、白静被杀害到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浙江义乌6岁女孩遭亲生父母家暴,每逢家暴事件爆出,都会引起舆论极大的关注。
虽然家庭暴力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人们对家庭暴力的内涵其实并不清晰。一提起家庭暴力,绝大多数人就会想到拳打脚踢和打骂等肢体伤害行为。但家庭暴力,远不只是拳打脚踢等可见的肉体摧残,更包括精神攻击的冷暴力。联合国大会在《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宣言》中认为:“对妇女的暴力行为”一词系指对妇女造成或可能造成身心方面或性方面的伤害或痛苦的任何基于性别的暴力行为,包括威胁进行这类行为、强迫或任意剥夺自由,而不论其发生在公共生活还是私人生活中。该宣言明确规定了对妇女暴力行为包含精神暴力。
家庭冷暴力具有极强的隐蔽性,没有伤痕、不见鲜血,但危害却是显而易见的。处于“冷暴力”的双方由于冷漠、互不理睬,同在一个屋檐下却无言语交流,形同陌路,持续时间长了,双方的心理、情感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每月接诊的近500例病例中,因家庭冷暴力引起的占40%。而夫妻感情被逐渐淡漠甚至破裂,有心理学家曾针对逾200对夫妻,进行婚礼质量调研,最后得出结论:冷战是夫妻关系的危险信号之一,可以说是夫妻间最后一道防线。
肉体上的创伤可以愈合,而心灵上的创伤却不容易愈合。家庭婚姻问题专家指出,这种隐性的冷暴力给双方(尤其是对于受暴者)造成的伤害比“身体暴力”更大更难以愈合,可谓“杀人不见血”。国外有学者报告:所有被施暴的妇女中19%的人试图自杀、38%的被诊断为抑郁状态或其他精神障碍,10%的患上精神疾病。有的受害者因为长期受到精神上的折磨得不到宣泄和缓冲而做出过激行为,比如自杀或伤人、杀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样的案例不时见诸报端。
家庭冷暴力中通常女性受害者普遍高于男性,但是我们不应该忽视家庭中的另一重要角色,就是家庭中的子女。家庭冷暴力作为一种创伤性经验,精神上的压抑加上心理上的扭曲,对子女(尤其是身心未发育成熟的未成年子女)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更是潜移默化的,不仅使其人格变异,而且在以后的问题解决情境中面临更大的困难。
学者刘纯姣分析上海某高校近10年新生心理测量结果和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发现,95.3%人际关系不良、恋爱受挫、情绪不良、学习无气力、各类神经症以及精神性疾病的同学在UPI(大学生人格量表)测验中选择了“自己的过去和家庭是不幸的”“想轻生”等选项。而统计这些同学的心理测量回访和心理咨询中叙述的生活经历的结果显示,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则是“家庭不和”,其中冷暴力以42.3%的比例居首,甚至高于父母离婚单亲(39.6%)。
1、理解到彼此都受伤害,而勇于做两人关系中的英雄:许多人宁可耗着冷战的原因,是因为觉得对方伤人太深,不值得原谅。事实上,冷战的起始点,往往是受伤害而无从表达,例如先生被太太某些言行伤了自尊,却屡次表白不成,于是愤而冷战。如果太太能理解到丈夫也是受害者,就比较有情绪挑起打破僵局的责任。
2、采取其他方式沟通,尽早化解冷战僵局。只要一出现不说话的冷战,就应有警惕之心,利用其他方法(手机短信或是电子邮件等)表达歉意,化解僵局。
3、冷战后,先开口讨论一些双方较不敏感之事(聊时事、八卦等),待时机成熟再做真诚沟通。
4、开口时表达感觉,而非指责,不说:“你这么做太可恶”,而说:“我们的冷战让我心情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