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政府对符合再生育条件的夫妻可以生二胎的政策早已实施,但孩子并不是你想生就能生,如今中国夫妻“不能生”的问题,非常严峻。
虽然政府对符合再生育条件的夫妻可以生二胎的政策早已实施,但孩子并不是你想生就能生,如今中国夫妻“不能生”的问题,非常严峻。
受传宗接代观念影响,中国多数家庭盼子心切。但孩子真的不是你想生就能生的。中国人口协会公布的2009《中国不孕不育现状调研报告》显示,中国目前有5000万左右的不孕不育患者,平均每8对育龄夫妇中就有1对面临生育方面的困难,不孕不育率达12.5%~15%(接近发达国家15%~20%的比率)。中国妇联第六届执委、原中国计生委副主任吴景春在2011年“中美不孕不育学术高峰论坛”也提到“不孕不育患者已超过5000万”。 5000万人不孕不育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由于中国人口协会的调查并非覆盖全国,且存在样本量过小(仅1万8千份)等问题,数据的权威性受到一些质疑。虽然缺乏全国性的统计调查,但国内不孕不育权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副主任刘平认为,目前中国不孕不育比例即使没有达到10%到12%,不过保守估计至少有5%的不孕不育患者。在中国人口基数的庞大背景下,中国夫妻“不能生”的问题,仍然非常严峻。
引起不育不孕“源头”,男方“参与”比例过半,并且还有扩大趋势。 出现不孕不育,传统观念多认为问题出在女人身上。而据世界卫生组织属下的人类生殖特别规划署统计,在不孕不育者中,单纯由男方引起的约占1/3,女方引起的约占1/4。国内临床流行病学统计数据也显示,不孕不育的育龄夫妇中,单纯男方原因占40%,男女双方均有占10%,即男性“参与”的比例起码占了50%。具体来说,包括先天性睾丸发育不良、后天性炎症(结核)、精索静脉曲张等引发的生精障碍,附睾疾患、输精管阻塞引发的输精障碍以及死精子症、精子无能等。
1、普及科技卫生知识,掌握受孕道理。随着医学的进步,性方面的知识已不再是神秘羞耻之事。呼吁大家学习生育知识,了解性知识,减少疾病的发生,尤其是减少性器官方面疾病的发生,为妊娠创造有利条件。
2、婚前检查。这是确保生育和优生优育的第一关。如果通过检查,发现男女一方或双方生殖器官有先天畸形、疾病或影响生育的内分泌失调、结核病等全身性其他疾病,就应治好病再结婚,以免婚后不育。
3、积极防治生殖器官炎症。男女双方生殖器的多种炎症是造成不育的常见原因。无论是平时的保健、经期卫生、夫妻房事、避孕措施、人工流产或作妇科检查等,都应预防生殖器感染。一旦发现生殖器感染,要及早治疗,以免留下不育的后遗症。
4、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各种不良的精神因素,如长期的紧张、抑郁、焦虑、烦闷、恐惧,都会使男女性机能失调,容易导致不育。而一旦解除紧张等不良精神因素,很快会受孕的例子并非少见。
5、消除不良生活因素。如嗜烟酗酒,乱服用药品(尤其是安眠药和雌、雄性激素等),是诱发婚后不育及胎儿畸形和自然流产的原因之一。男女双方都应戒烟少饮酒,不乱吃药。
6、掌握好同房受孕时机。育龄妇女一般每月只排一次卵,其生存时间也只有2-3天。只有抓住这个时机同房,才容易受孕。如果夫妇双方生育功能正常,女方月经周期也正常,可以在月经周期的第11-17天,每隔1日进行1次性生活,即在排卵期过性生活,以增加精子和卵子相遇的机会。房事后,女方还应垫高臀部,继续卧30分钟以上,使精子有充分时间进入输卵管。而且同房后女方也不急于排尿,以防精液流出。有的夫妇盼子心切,性生活过于频繁,认为可以增加受孕机会。其实,这样做不仅有害健康,还会降低精子质量,反而不利于受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