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正是大学生踏出校门,步入社会改变未来的时段,是大学生的求职热季。然而,一位22岁的大四学生心情却有些低落。原来,她只要一面试就会不停的打嗝,为此错失了好几份工作。经心理康复专家诊断,这个女孩是因为患上了“社交恐惧症”。
近期正是大学生踏出校门,步入社会改变未来的时段,是大学生的求职热季。然而,一位22岁的大四学生心情却有些低落。原来,她只要一面试就会不停的打嗝,为此错失了好几份工作。经心理康复专家诊断,这个女孩是因为患上了“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有些患者对参加聚会、打电话、到商店购物、或询问权威人士都感到困难。在心理学上被诊断为社交焦虑失协症,是焦虑症的一种。本病以青年期与老年期发病者居多,女性更多见。
1.遗传因素
双生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出现恐怖症同病的现象多一些,提示遗传因素可能与发病有关。但也有对恐怖症的家系研究并未发现双生子同病率增加。因此尚无明确证据表明遗传在该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2.素质因素
患者在病前性格偏向于幼稚、胆小、害羞、依赖性强和高度内向。
3.心理社会因素
在发病中常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例如某人遇到车祸,就对乘车产生恐惧。可能是在焦虑的背景上恰巧出现了某一情境,或在某一情景中发生急性焦虑而对之发生恐惧,并固定下来成为恐怖对象。对特殊物体的恐怖可能与父母的教育、环境的影响及亲身经历(如被狗咬过而怕狗)等有关。心理动力学派认为恐怖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突的象征作用和置换作用的结果。条件反射和学习理论在该症发生中的作用是较有说服力的解释。
1.适当的放松自我。
这样做能够缓解心理的恐惧感:将两脚平稳站立,轻轻地把脚尖踮起,坚持几秒钟,然后放下,同时,边做有节奏的深呼吸边数数,这样做二到三组,每组三十下,一般就能缓解心理恐惧。
2.让手有事情做。
心理学家认为,双手空空会让人的社交恐惧感增加,而手里握着东西能够给人一定程度的安全感。台湾名主播蔡康永就总是这样,在做节目的时候,把一支笔握在手里,他说:“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手不知摆在什么地方的尴尬。”
3.社交情景演练。
经常自己在脑海中预演,或者把板凳,桌子等当成陌生人进行社交演练。次数多了,时间久了,效果就明显了。4.选择那些目光友善的人作为交往对象。
友善的人比较懂得如何尊重一个人,我们也比较容易从他们那里获得认可,进而建立起我们的社交自信。
5.练习专心看着别人的眼睛说话。
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如果能够勇于直视他人的眼睛,也就相当于敢于敞开心灵与人交流。开始时,一直盯着别人的眼睛,感觉可能会比较尴尬,当我们可以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比如:即使看着他的眼睛,他也不会咬我一口。又或者当成一个自己的小游戏:我就这么盯着他看,看他会有怎样的反应。
6.不刻意迎合别人。
压抑自己,迎合别人和外界的做法并不可取。一方面,这样的方式让对方无法了解到真实的我们,另一方面,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让自己排斥社交活动。
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往往具有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或者曾经受过挫折、失败,甚至因此而被嘲笑。所以要真正克服社交恐惧症,最重要的是建立个人的自信心,消除自卑。
7.接纳自己,信任自己。
社交恐惧症在某种程度上时不能接受自己的一种表现。从现在开始,停止对自己的挑剔,批评,责难,也不要以恐惧就逃跑。要知道,如果自己都不接纳自己,那么这个世界上还有谁会接纳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