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44岁的李先生,平时身体很好,唯一的爱好就是打牌。前几天,他一直胸部隐痛,却没在意,继续坚持打麻将。最后倒在牌桌上,送到医院已来不及抢救。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中老年猝死屡见不鲜。因此,日常生活中需警惕!
近日,一位44岁的李先生,平时身体很好,唯一的爱好就是打牌。前几天,他一直胸部隐痛,却没在意,继续坚持打麻将。最后倒在牌桌上,送到医院已来不及抢救。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中老年猝死屡见不鲜。因此,日常生活中需警惕!
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多数学者主张定为1小时。各种心脏病都可导致猝死,但心脏病的猝死中一半以上为冠心病所引起。
猝死有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之分。心源性是指因心血管疾病而发病,其中以冠心病最常见。非心源性因素有过度劳累、酗酒、服用药物、剧烈运动等。
资料显示,心源性猝死占到了非事故突发性死亡的80%以上,我国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总人数约为每年54.4万人,每天至少有1000多人猝死。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中老年人猝死屡见不鲜,根据调查资料表明,中老年猝死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 29.5/10万,高龄,肥胖,糖尿病,广泛冠状动脉病变及高血压均可因左心室负荷增加,而致左室肥厚,它不仅易患慢性复杂心律失常,亦是猝死的高危因素。其中冠心病猝死约占全部心血管病猝死的90%。
另外,精神刺激,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大便秘结,饱餐,饮酒,也是中老年猝死的重要因素。临床资料还证实,吸烟与猝死关系密切。猝死的危险性与吸烟量成正比,因此,戒烟可望降低猝死率。不良的性格和情绪是导致中老年人心脏性猝死的一种催化剂。
尽管猝死有发病突然,无法预测的特点,但并非所有的心源性猝死都毫无预兆。曾有资料指出,八成的患者在猝死发生前有过不同程度的预兆,其中22%的患者会有心绞痛,15%的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其余的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
一般情况下,若有以下预兆应及早前往医院检查,它们包括:发作性的胸部闷痛或压迫感、心慌、乏力以及头晕;突然出现胸痛、出冷汗、呼吸困难、头晕,很可能是猝死发生的预警信号,这时应强化急救意识,一旦有梗死前兆,家属不能忙于搬运,而应让病人就地安卧,不要翻身,更不要摇晃病人。
预防中老年人猝死,重要的是进行医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实行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老年人要避免过度劳累、激动、暴饮暴食、短时间内大量吸烟、过度受寒等猝死诱发因素。还要注意消除恐惧心理,严重的精神恐惧可成为猝死的重要原因。
(1)防治中老年人猝死危险因素:
预防冠心病患者发生猝死首先是要防治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和吸烟等,以减少冠心病的发生。
(2)猝死常因心肌缺血而发生:①抗心肌缺血药物治疗可有积极作用。硝酸盐类与β阻滞剂可以明显减轻症状;钙拮抗剂如硝苯地平、地尔硫卓能够较好地控制和预防冠状动脉痉挛;地尔硫卓、维拉帕米对预防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有一定效果: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者则应采取多种药物联合治疗。阿司匹林50~150mg/d能阻止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对冠心病猝死具有防治作用。②进行PCI介入治疗或冠脉搭桥手术可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预防或阻止猝死发生。
(3)有基础心脏疾病中老年人的室性早搏应给予较积极的治疗:①对中老年人应使用有效而副作用小的抗心律失常药物。β受体阻滞剂是公认对中老年人猝死有预防价值的药物,胺碘酮能够预防心肌梗死后的中老年人猝死。如胺碘酮、普罗帕酮等。②心脏起搏器:极度缓慢型心律失常导致心脏猝死,宜安装永久埋藏式起搏器。③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用于威胁生命的严重心律失常。如恶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药物常不能完全控制发作。心室颤动是心脏复苏时常见的心律失常,但猝死病人心室颤动之前常常是室速或室扑。此类病人可采用ICD抗心动过速起搏转复。
要当心猝死的“魔鬼时刻”,每天上午6-9时是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期。因此,有疾病史的人醒后别起床太猛,先躺一会儿。最重要的是,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以“低盐、低脂、低糖、多纤维、高蛋白”为原则,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不要过度劳累,运动要因人而异,避免不当的剧烈运动,心脑血管患者以慢跑、骑车、游泳、步行等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为宜。
患者发生猝死,急救的黄金时间在发病10分钟内,专家指出,面对猝死患者,最好的办法是进行除颤或心肺复苏。但如果患者发病时没有条件进行这两项急救措施,首先应该想办法向周围人呼救,同时一只手握成空心拳头,在胸前区偏左的位置迅速叩击2下。
另外,有研究发现,心脏病突发时猛烈咳嗽几下,也能起到缓解作用,可以争取到宝贵的救治时间。
保持中老年人心情舒畅,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注意生活方式,坚持经常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并积极治疗原发病等,可减少猝死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