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流行态势又有抬头,春季手足口病是高发期,一些城市疾控中心的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将呈逐渐上升趋势。局部地区可能存在聚集或爆发性疫情的可能性,春季应该如何预防手足口病呢?
手足口病流行态势又有抬头,春季手足口病是高发期,一些城市疾控中心的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将呈逐渐上升趋势。局部地区可能存在聚集或爆发性疫情的可能性,春季应该如何预防手足口病呢?
手足口病每年春季多发,4月份至7月份形成发病高峰,婴幼儿及儿童普遍多发,3岁以下婴幼儿更易患病。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发烧,手心、脚心出现红色疹子,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因为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所以更容易传染,更不容忽视。小孩的玩具、手绢、奶瓶都能传播,预防它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个人卫生。
春季手足口病如何预防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患儿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6.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7.托幼单位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8.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预防手足口病家庭消毒方式:
1.食具、饮具消毒:首先煮沸或蒸汽消毒20分钟或用消毒剂溶液浸泡;
2.毛巾、手绢消毒:煮沸或蒸汽消毒,也可用消毒剂溶液浸泡;
3.生活用具、玩具、桌椅、书籍等消毒:煮沸20分钟或用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或阳光下暴晒;
4.衣服、被单消毒:阳光下暴晒、煮沸20分钟或用消毒剂溶液浸泡。
手足口病如何治疗1.一般治疗
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主要为对症治疗。
(1)首先隔离患儿,接触者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对症治疗,做好口腔护理。口腔内疱疹及溃疡严重者,用康复新液含漱或涂患处,也可将思密达调成糊状于饭后用棉签敷在溃疡面上。
(3)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4)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5)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6)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其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7)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补充维生素B、C等。
2.合并治疗
(1)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危重病人特别注意监测血压、血气分析、血糖及胸片。
(2)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对重要脏器的保护。
(3)有颅内压增高者可给予甘露醇等脱水治疗,重症病例可酌情给予甲基泼尼松龙、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药物。
(4)出现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等呼吸衰竭征象者,宜及早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5)维持血压稳定,必要时适当给予血管活性药物。
其他重症处理:如出现DIC、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应给予相应处理。
3.抗病毒药物
因为抗病毒药一般在发病24小时到48小时前使用才是最佳的。而往往我们确诊手足口病的时候,都已经过了最有效的治疗阶段,现在也不提倡用抗病毒的药物。
关于手足口病的几个误区误区一:手足口病一定伴有发热症状。从发病情况看,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是发热,伴有手、足、口、臀部皮疹,但部分病例没有发热症状。也就是说,孩子出了疹子,但没有发烧,也可能是手足口病。
误区二:手足口病是5岁以下孩子的“专利”。实际情况是,各年龄组儿童均可感染手足口病。
误区三:一次得病,永久免疫。医生告诫说,孩子即便得过一次手足口病,还可能再次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