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不孕不育 传染 儿科 耳鼻喉 风湿 妇科 腹泻 肝病 肛肠 骨病 呼吸 护理 精神 口腔 泌尿 男科 脑病 内分泌 皮肤 神经 肾病 失眠 消化 心脑血管 心脏 血液 眼病 整形 肿瘤
搜索
中健网 中健网首页 健康焦点 衣食住行 查看内容
今日焦点[第648期]莫让饮酒过量危害生命! 2015-5-8 10:44
导语

4月28日时有报道称“4月20日,贵州省纳雍县一名16岁未成年少女被5名执法人员(公安干警)灌酒致死”。并且,警方证实,死者确因饮酒过量非正常死亡。近几年,有关饮酒过量而导致死亡的事件,几乎天天都在上演,但却从来没有引起过人们的警觉,依然是大口喝酒并且对其他人进行劝酒、灌酒。因此,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有关饮酒过量相关知识。

饮酒过量 谁说的算?

不少人有小酌的习惯,闲来无事和朋友们来上几杯,独自一人时也喝上一点。长年累月下来,你可能从未喝吐过,也没有酒后失态的事情发生,但这就意味着你没喝多吗?不是的。英国医学专家说,有这样几个标准判断你的日常饮酒是否超量:需要起夜上厕所;醒来时感觉眼睛干涩;拉肚子;脾气暴躁爱忘事;夜里睡不好;酒量大;长龋齿,牙齿变黄、变敏感;参加聚会时也不忘随身带上两瓶酒;不开心时就惦记着“一会儿喝上两杯”。如果你有上述症状就要当心了,这是你的身体正在发出警告呢。

饮酒的最佳饮量

人体肝脏每天能代谢的酒精约为每公斤体重1克。一个60公斤体重的人每天允许摄入的酒精量应限制在60克以下。低于60公斤体重者应相应减少,最好掌握在45克左右。换算成各种成品酒应为:60度白酒50克、啤酒1公斤、威士忌250毫升。红葡萄酒虽有益健康,但也不可饮用过量,以每天2至3小杯为佳。

过量饮酒6大危害

由于心情或者工作的关系,饮酒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家常便饭,但我们要知道,过量饮酒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甚至会造成死亡。下面,我们就具体来了解一下过量饮酒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哪些危害:

1.危害心脏

饮酒过量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心脏收缩能力下降,失去正常的弹性,血压增高,由于心脏负担过重而使其正常功能受到严重的损害。

2.危害肝脏

肝脏在人体中发挥着处理有害物质的重要作用,长期饮酒过量,就会大大加重肝脏这个人体“净化工厂”的负担,长此以往,会导致肝功能失调,引发肝硬化乃至肝萎缩等严重的病患。

3.危害神经系统

不论饮用何种酒制品,其中都含有酒精。烈性白酒中的酒精含量可达60%以上。饮酒过量,体内酒精含量过高,就会使人喜怒无常,反应迟钝,酩酊大醉,恶心呕吐,导致血压增高,甚至使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引发呼吸麻痹而死亡。

4.危害肠胃

过量的酒精刺激,可引发急性胃炎甚至形成胃穿孔。

5.危害人体的生育功能

饮酒过量,会影响生殖细胞的存活,使精子发育不健全,形成染色体衰变。孕妇酗酒会使胎儿产生酒精中毒综合征,造成婴儿个体小、生长发育缓慢、智力低下等严重的生理缺陷。

6.饮酒过量易诱发癌症

据美国第三次全国癌症调查结果,长期酗酒是诱发口腔、食道和咽喉等癌症的重要原因。

过量饮酒酒精中毒 如何急救?

急性酒精中毒的识别:

急性酒精中毒通常可分为三度:轻度为兴奋期,表现为说话滔滔不绝,欣快感,易感情用事,时悲时喜,时怒时愠,颜面潮红或苍白,眼结膜充血,可有上腹不适,恶心甚至呕吐。中度为共济失调期,出现语无伦次或言语含糊不清,动作笨拙,步态摇摇晃晃。重度为昏睡期,表现为昏睡状态,有呕吐,呼吸缓慢,心跳加快,特别严重时大小便失禁、抽搐、昏迷,可发生呼吸麻痹而死亡。

家庭急救:

因为饮酒至轻中度急性酒精中毒的现象太普遍,饮者及周围的人们大多不在意,认为只要让酒醉者睡睡就行了。不幸的是,不乏因饮酒过量而丧命的例子,尤其是原来有慢性疾病者,若不注意节制,逢喝必醉,更容易发生意外。所以,只要饮者出现上述急性酒精中毒症状时,均应留意观察,要进行及时的现场家庭急救。因条件有限不能现场急救的要送医院诊治。

对轻、中度中毒者,家庭急救首先是鼓励或设法使患者吐出胃内残存的酒,可用筷子剌激其舌根催吐,然后给予浓茶,以兴奋神经中枢。对重度昏睡者,使其头部偏向一侧或让其侧卧,以防呕吐时食物吸入气管而导致窒息。要定时仔细观察呼吸状况。正常人的呼吸是均匀的,每分钟16~20次,如果患者呼吸减慢或不规则,或者出现抽搐、大小便失禁等情况,为危险症状,应立即打120呼救电话,送患者到医院诊治,医院治疗常用纳洛酮、输液等治疗。

饮酒技巧 减少酒精危害

1.空腹时不要饮酒

一面饮酒,一面进食,酒在胃内停留时间长,酒精受胃酸的干扰,吸收缓慢,就不易酒醉。

2.不要大口猛喝

要慢慢喝酒,不时地停顿一下,喝酒时不要喝碳酸饮料,如可乐、汽水等,以免加快身体吸收酒精的速度。

3.喝酒时多吃绿叶蔬菜和豆制品

绿叶蔬菜中的抗氧化剂和维生素可保护肝脏;豆制品中的卵磷脂也有保护肝脏的作用。

4.白酒、啤酒应注意

喝白酒时,要多喝白开水,以利于酒精尽快随尿排出体外;喝啤酒时,要勤上厕所;喝烈酒时最好加冰块。

5.最好的醒酒物不是茶水,更不是雪碧与可乐,而是果汁。

果汁,特别是橙汁、苹果汁能起到很好的解酒作用,因为它们含有果糖,可以帮助酒精更好地燃烧。

6.不要多种酒混合饮

因为各种酒成分、含量不同,互相混杂,会起变化,使人饮后不舒适,甚至头痛、易醉。

7.不要用药酒作宴会用酒

某些药物成分可能跟食物中一些成分发生矛盾,或者起化学变化,喝了后会令人恶心、呕吐和不适。

8.饮酒后切不要洗澡

人饮酒后体内贮存的葡萄糖在洗澡时会被体力活动消耗掉,引起血糖含量减少,体温急剧下降,而酒精抑制了肝脏正常的活动,阻碍体内葡萄糖贮存的恢复,以致危及生命,引起死亡。

醉酒之后,各种症状的应对方法

醉酒之后,如何缓解头痛、头晕、反胃、发热这些难受的症状呢?以下几种办法或许具有良好的效果。

RU21安体普——> 酒后头疼、头晕、呕吐、躁动、恶心

酒后服用RU21安体普,可以快速减轻以上症状,30分钟可以让人恢复到酒前状态,就是这东西价格确实不低。但效果绝对是最直接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

新鲜葡萄——> 酒后反胃、恶心

新鲜葡萄中含有丰富的酒石酸,能与酒中乙醇相互作用形成酯类物质,降低体内乙醇浓度,达到解酒目的。同时,其酸酸的口味也能有效缓解酒后反胃、恶心的症状。如果在饮酒前吃葡萄,还能有效预防醉酒。

芹菜汁——> 酒后胃肠不适、颜面发红

酒后胃肠不适时,喝些芹菜汁能明显缓解,这是因为芹菜中含有丰富的分解酒精所需的b族维生素。如果胃肠功能较弱,则最好在饮酒前先喝芹菜汁以做预防。此外,喝芹菜汁还能有效消除酒后颜面发红症状。

蜂蜜水——> 酒后头痛

喝点蜂蜜水能有效减轻酒后头痛症状。美国国家头痛研究基金会的研究人员指出,这是因为蜂蜜中含有一种特殊的果糖,可以促进酒精的分解吸收,减轻头痛症状,尤其是红酒引起的头痛。另外蜂蜜还有催眠作用,能使人很快入睡,并且第二天起床后也不头痛。

西红柿汁——> 酒后头晕

西红柿汁也是富含特殊果糖,能帮助促进酒精分解吸收的有效饮品,一次饮用300ml以上,能使酒后头晕感逐渐消失。实验证实,喝西红柿汁比生吃西红柿的解酒效果更好。饮用前若加入少量食盐,还有助于稳定情绪。

西瓜汁——> 酒后全身发热

西瓜汁一方面能加速酒精从尿液排出,避免其被机体吸收而引起全身发热;另一方面,西瓜汁本身也具有清热去火功效,能帮助全身降温。饮用时加入少量食盐,还有助于稳定情绪。

酸奶——> 酒后烦躁

蒙古人多豪饮,酸奶正是他们的解酒秘方,一旦酒喝多了,便喝酸奶,酸奶能保护胃黏膜,延缓酒精吸收。由于酸奶中钙含量丰富,因此对缓解酒后烦躁症状尤其有效。

香蕉——> 酒后心悸、胸闷

饮酒后感到心悸、胸闷时,立即吃1~3根香蕉,能增加血糖浓度,使酒精在血液中的浓度降低,达到解酒目的,同时减轻心悸症状、消除胸口郁闷。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热焦点
[第096期]WiFi辐射影响人体健康吗?
[第096期]WiFi辐射影响人体健康吗?
最近有微信、微博称,5名丹麦女中学生进行了一场实验,将一些水芹种子分别放在有WiFi
[第379期]舌尖上的鱼腥草你敢吃吗?
[第379期]舌尖上的鱼腥草你敢吃吗?
在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有这样的镜头:老人用折耳根(鱼腥草)炖汤,
[第200期]杂木充铁木染色菜板如何用!
[第200期]杂木充铁木染色菜板如何用!
近日,华西都市报记者暗访位于成都天回镇的群英光明厨具砧板厂后发现,该厂的厂名并未
阅读其他
[第1034期]别懒了!新衣服不洗就穿存隐患
[第1034期]别懒了!新衣服不洗就穿存隐患
有些人在买新衣服后,会迫不及待穿上身,但事实上,新买的衣服不清洗直接穿的做法会带
[第1033期]花茶也属中药,不可随意饮用
[第1033期]花茶也属中药,不可随意饮用
我们都听说过“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的说法,随着春天的到来,不
[第1032期]冰棍吃出大出血,吃冷饮勿任性
[第1032期]冰棍吃出大出血,吃冷饮勿任性
天气渐渐热了,有的小朋友玩热了,就开始猛吃冰棍解暑,吃一根冰棍可能是幸福,但是,
[第1031期]长个季节 这样帮孩子"拔高"
[第1031期]长个季节 这样帮孩子"拔高"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万物生长,也是宝宝长个的好季节,研究表明3~5月是儿童长得最快
[第1030期]春季呼吸道疾病高发 小心中招!
[第1030期]春季呼吸道疾病高发 小心中招
春季正是万物萌发、草长花开的大好时光,却也是各种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此时由于天
[第1029期]春季如何应对忽冷忽热怪天气?
[第1029期]春季如何应对忽冷忽热怪天气?
时晴时雨、早晚温差大……春季的天气变幻多端,使得人们的衣服脱脱穿穿,由于天气的变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电话:
责编:李可
出品:中健网专题部
版权声明:中健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