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不孕不育 传染 儿科 耳鼻喉 风湿 妇科 腹泻 肝病 肛肠 骨病 呼吸 护理 精神 口腔 泌尿 男科 脑病 内分泌 皮肤 神经 肾病 失眠 消化 心脑血管 心脏 血液 眼病 整形 肿瘤
搜索
中健网 中健网首页 健康有道 查看内容
主讲嘉宾

  张芬芳 河北省中医院肾病科副主任,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河北省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河北省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北省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血管通路学组委员。张芬芳以中医肾脏病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原发性、继发性肾脏病临床治疗。主治各种原发及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泌尿系感染等各种慢性肾脏病,并开展动静脉人工内瘘血管通路的建立。

[第126期]从尿液看健康
时间:2015-6-1 15:26   来自: 中健网·健康有道   原作者: 张芬芳
  一、肾的介绍
  (一)、肾脏主要功能
  1.生成尿液,维持水的平衡
  2.维持人体的电解质平衡
  3.排除人体的代谢产物和有毒物质
  4.维持人体的酸碱平衡
  5.分泌或合成一些物质,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二)、中医对肾的认识
  ■“先天之本”--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生命之本原。
  ■“五脏阴阳之本”--肾精化肾气,肾气分阴阳, 肾阴与肾阳能资助、促进、协调全身脏腑之阴阳。
  ■“封藏之本”--肾藏精,主蛰。
  ◆肾藏精
  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肾主水
  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
  ◆肾主纳气
  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三)、肾的病理意义

  二、尿液的认识
  尿液是血液经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排泌所产生的终末代谢产物,尿液的组成和性状可反映机体的代谢状况,并受机体各系统功能状态的影响,是机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
  (一)、 尿液检测的意义
  1.协助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 :泌尿系统的炎症、结石、结核、肿瘤、肾脏的移植排斥反应及肾衰竭时,尿液成分会发生变化。
  2. 协助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 :尿液来自血液,凡引起血液成分改变的疾病,均可引起尿液成分变化。如糖尿病、急性胰腺炎、多发性骨髓瘤等。
  3. 用药的监护:某些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B、磺胺等,可引起肾的损害。
  (二)、尿液的收集与保存
  1. 首次尿:尿液检测一般以清晨首次尿为好
  2. 随机尿:门诊和急诊病人的临时检测
  3. 24h尿:如果需要测定24h期间溶质的排泄总量,如尿蛋白、尿糖、电解质等定量检测,需要留取24h尿液,并且记录尿量。
  4. 清洁中段尿:用0.1%的新洁尔灭消毒外阴和尿道口,留取中段尿于消毒容器中,用于尿细菌培养等检验。
  (三)、观察尿液
  ●尿  量
  1.尿量增多:24h尿量超过2500ml
  1)暂时性多尿:可见于水摄入过多、应用利尿剂
  2)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尿糖增多引起的溶质性利尿;尿崩症,由于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不足或肾小管对抗利尿激素反应性降低,影响尿液浓缩导致多尿。
  3) 肾脏疾病: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间质肾炎、慢性肾衰早期,急性肾衰多尿期等。
  2.尿量减少:成人尿量低于400ml/24h或17ml/h,称为少尿;而低于100ml/24h,则称为无尿。
  1)肾前性少尿:休克、心衰、脱水及其他有效血容量减少病症可导致肾小球滤过不足型少尿。
  2)肾性少尿:各种肾脏实质性改变可导致少尿。
  3)肾后性少尿:因结石、尿路狭窄、肿瘤压迫引起尿路梗阻或排尿功能障碍所致。
  ●尿液颜色
  正常新鲜尿液清澈透明。尿颜色受食物、尿色素、药物等影响,一般呈淡黄色至深黄色。病理性尿液外观可见下列情况:
  1.血尿:尿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称为血尿,可呈淡红色云雾状、洗肉水样或混有血凝块。可能是体内恶性疾病的信号。
  ■按血尿多少及尿液外观分类:
  1)镜下血尿: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平均>3个,称为镜下血尿;
  2)肉眼血尿:肉眼能见到血色者,每升尿中含血量超过1ml,即可出现粉红色或洗肉水样,称肉眼血尿。(酸性尿时,血尿可呈咖啡色、红棕色;  碱性尿时,血尿常呈鲜红色)
  》红色尿液:多种药物及化学药品、食物可致红颜色尿
  药物及化学药品:利福平、吲哚美辛、磺胺、奎宁、苯胺染料、胆色素、伊红、酚酞、尿酸盐等
  食物:甜菜、黑浆果等
  其他:挤压伤、大面积烧伤、溶血性贫血、错型输血等因素导致的血红蛋白尿或肌红蛋白尿
  》假性血尿:注意女性阴道出血或直肠、肛门出血污染尿液。
  应嘱女性病人尿检时,最好检查尿液前先清洁外阴,留中段尿。
  而男性病人假阳性少见,如有血尿千万不能忽视。
  》血尿的定位分类-尿三杯试验
  对于泌尿道疾病所致血尿,其可作为确定出血部位的筛查试验。
  》初始血尿  即第一杯含有血尿,而其余两杯无血液或血液甚少,常提示前尿道球部和阴茎的病变。该部位的异物、炎症、肿瘤、息肉、结石及狭窄均可造成初血尿。
  》终未血尿  仅在第三杯见到红细胞
  这是膀胱颈部和后尿道在排尿完毕后肌肉收缩所致。常提示膀胱颈部,膀胱三角区,后尿道或前列腺病变。如:后尿道的急性炎症、膀胱颈息肉与癌肿、前列腺肥大与癌肿等、膀胱癌突入后尿道、膀胱三角区尿道炎、前列腺炎。
  》全程血尿 即在三杯中均见到数量相当的红细胞
  提示病变发生在膀胱颈部以上的泌尿道。对此类血尿应进一步监测是肾小球性血尿抑或非肾小球性血尿,因其在病因、治疗上是完全不同的。
  若血尿伴较大量蛋白尿和(或)红细胞管型,提示肾小球性血尿;尿中找到白细胞管型常提示为肾盂肾炎引起的血尿;尿中存在大量的结晶有可能是结石引起的非肾小球性血尿。
  ■病因诊断
  》肾小球性血尿
  确定为肾源性血尿时,在无手术禁忌证的情况下(如感染、出血倾向),可行肾穿刺活检、肾组织病理检查以确定病因。
  肾穿刺对各种肾脏弥漫性病变均有确诊价值。
  》非肾小球性血尿
  ◆应鉴别非肾小球性血尿的病因,如泌尿系结石、肿瘤的诊断
  ◆X线检查(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逆行肾盂造影、膀胱造影)
  ◆肾脏B超
  ◆肾 CT
  ◆肾动脉造影
  ◆膀胱镜等
  ■不同血尿的鉴别
  1).胡桃夹现象
  ◆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左肾静脉走行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形成的夹角受到挤压而引起的临床症状。
  ◆多发年龄见于13-16岁,是儿童非肾性血尿常见的原因之一。
  ◆一般是直立性血尿,身体直立时出现,平卧位消失,多见于较为瘦高的青少年。
  2)无痛性血尿:为泌尿系肿瘤的特点,常呈间歇性,可自身消失。肾结核、肾结石、前列腺增生、多囊肾也可见。
  3)血尿并肾绞痛:是肾、输尿管结石特征。
  肾肿瘤出血形成血凝块也可引起肾绞痛,应注意疼痛与血尿的先后关系。
  4)血尿并膀胱刺激症状:以急性膀胱炎最多见。如出现高热、寒战、呕吐等全身症状,应考虑肾盂肾炎。病程较长,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应考虑肾结核。膀胱颈部肿瘤合并感染、出血性膀胱炎、放射性膀胱炎也可出现类似症状。
  5)血尿并下尿路梗阻症状:病变多在前列腺或膀胱。常见原因有BPH、膀胱结石、尿道结石、膀胱颈部或尿道肿瘤。
  6)血尿并腹部肿块:单侧上腹部肿块多为肾肿瘤、肾结核、巨大肾积水、肾损伤出血、肾囊肿、肾下垂等;双侧上腹部肿块常为多囊肾;下腹部肿块应考虑尿潴留或膀胱、盆腔肿瘤。
  7)血尿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新生儿血尿少见,主要见于深静脉栓塞;
  儿童血尿以肾小球肾炎最常见,肾母细胞瘤、先天性畸形也可发生血尿;
  40岁以下成人女性以尿路感染多见;男性以结石、前列腺炎、结核、尿道炎及外伤多见;
  40岁以上成人发生血尿则以肿瘤多见。
  8)血尿并水肿、高血压、发热、出血倾向等全身症状:多表明血尿原因为肾实质疾患或血液疾患。如肾小球肾炎、局灶性肾炎、IgA肾病、白血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9)运动性血尿:指与运动有直接关系而找不到肯定原因的血尿。
  其特点是运动后突然出现血尿,其程度与运动量呈一致关系,不伴有其他症状和体征,生化及X线检查正常,运动后1~3天消失。
  2.血红蛋白尿及肌红蛋白尿:当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出现于尿中,可使尿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
  3.胆红素尿:尿内含有大量地结合胆红素,尿液呈豆油样改变,振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4.脓尿和菌尿:当尿内含有大量的脓细胞、炎性渗出物或细菌时,新鲜尿液呈白色混浊(脓尿)或云雾状(菌尿)。加热或加酸均不能使混浊消失。脓尿和菌尿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5.乳糜尿和脂肪尿:尿中混有淋巴液而呈稀牛奶状称为乳糜尿,若同时混有血液,称为乳糜血尿。尿中出现脂肪小滴则称为脂肪尿。乳糜尿和乳糜血尿,可见于丝虫病及肾周围淋巴管梗阻。脂肪尿见于脂肪挤压损伤、骨折和肾病综合征等 。
  ●尿 液 气 味
  若新鲜尿液即有氨味,见于慢性膀胱炎及尿潴留等。有机磷中毒者,尿带蒜臭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尿呈烂苹果味,苯丙酮尿症者尿有鼠臭味。
  ●酸 碱 度
  【参考值】pH约6.5,波动在4.5-8.0之间。
  由于膳食结构的影响,尿液酸碱度可有较大的生理性变化,肉食为主者尿液偏酸性,素食为主者尿液偏碱性。
  (1) 尿pH降低:见于酸中毒、高热、痛风、糖尿病及口服氯化铵、维生素C等酸性药物。低钾性代谢性碱中毒排酸性尿为其特征之一。
  (2) 尿pH增高:见于碱中毒、尿潴留、膀胱炎、应用利尿剂、肾小管性酸中毒等。
  (3) 药物干预:尿pH可作为用药的一个指标,用氯化铵酸化尿液,可促使碱性药物中毒时从尿中排出;而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可促使酸性药物中毒时从尿中排出。
  ●尿液比重
  尿比重是指在4℃条件下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
  【参考值】成人在1.015-1.025之间,晨尿最高。
  (1) 尿比重增高:血容量不足导致的肾前性少尿、糖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2) 尿比重降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肾小管间质疾病、尿崩症等。
  ●蛋 白 尿
  正常情况下尿蛋白定性试验阴性:定量试验0-80mg/24h。
  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50mg/24h尿时,称蛋白尿。
  (1) 生理性蛋白尿:指泌尿系统无器质性病变,尿内暂时出现蛋白质,程度较轻,持续时间短,诱因解除后消失。
  (2) 病理性蛋白尿:因各种肾脏及肾外疾病所致的蛋白尿,多为持续性蛋白尿。
  1)肾小球性蛋白尿
  2)肾小管性蛋白尿
  3)混合性蛋白尿
  4)溢出性蛋白尿:因血浆中出现异常增多的低分子量蛋白质,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的蛋白尿。
  5)组织性蛋白尿:由于肾组织被破坏或肾小管分泌蛋白增多所致的蛋白尿。
  6)假性蛋白尿:由于尿中混有大量血、脓、粘液等成分而导致蛋白定性试验阳性。
  ●尿 糖
  (1)血糖增高型糖尿;
  (2)血糖正常型糖尿;
  (3)暂时性糖尿:
  1)生理性糖尿;
  2)应激性糖尿,见于颅脑外伤、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等;
  (4)其他糖尿:乳糖、半乳糖、果糖、甘露糖及一些戊糖等进食过多;
  ●酮  体
  (1)糖尿病型酮尿:常伴有酮症酸中毒,酮尿是糖尿病昏迷的前期指标;
  (2)非糖尿病性酮尿:高热、严重呕吐、长期饥饿、禁食,因糖代谢障碍而出现的酮尿。
  ●尿胆红素与尿胆原
  尿胆红素增加见于:
  1)急性黄疸性肝炎、阻塞性肝炎;
  2)门脉周围炎、纤维化及药物所致的胆汁淤积;
  3)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 Dubin-Johnson综合征和Rotor综合征。
  尿胆原增加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尿胆原减少见于阻塞性黄疸。
  三、六味地黄丸及其加减应用
  六味地黄丸 :主要用于治疗肾阴亏损引起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等症。
  知柏地黄丸:用于治疗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用于治疗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痿辟,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
  桂附地黄丸:肾阳虚所致的四肢冰冷、腹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阳萎、滑精或女子不孕症等 。
  杞菊地黄丸:肝肾阴虚所致的眩晕、耳鸣、视物模糊、眼目干涩疼痛等, 可收到补精、清肝、明目的目的。
  归芍地黄丸:有填精养血之效。 对头晕、崩漏等疗效显著。
  麦味地黄丸: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入五味子、麦冬而成,治疗肺肾阴虚所致的肺痨、喘咳、遗精等。
  七味都气丸: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入五味子而成。适用于治疗肾阳不足所致的虚咳、气喘、遗精等。
注:中健网独家专稿,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