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不孕不育 传染 儿科 耳鼻喉 风湿 妇科 腹泻 肝病 肛肠 骨病 呼吸 护理 精神 口腔 泌尿 男科 脑病 内分泌 皮肤 神经 肾病 失眠 消化 心脑血管 心脏 血液 眼病 整形 肿瘤
搜索
主办: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农工民主党河北省委、中健网

王茂生:反哺

名医简介

王茂生,1974年生于河北霸州。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硕士研究生,主任中医师,河北省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河北医科大学兼职副教授。

我自幼生长在农村,是自古就流传于民间的中医药医学为我开启了求知的心智,我感谢祖国的中医文化,感谢教我学养的师长,感谢给予我行医“土壤”的民众。我虽然医术尚浅,但在学习、探索和发展祖国中医药宝库的路途上,我将呕心沥血、不遗余力,并全心全意的将我的心得和才智奉献给社会,反哺给我的人民母亲。

初识中医

上世纪七十年时代,我出生在河北霸州的一个小村落,可以说户不满百,人不过千。当时我家生活条件一般,小时候赶上生产队的时代,营养不是太好,所以身体比较孱弱,经常生病,一生病就是高热、嗓子疼,家里人叫“闹嗓子”,其实就是化脓性扁桃体炎。村里的“赤脚医生”一般都是给五、六包药,每包里三、四粒药片,总共几毛钱,大多数效果很好,也有吃了药高热控制不住的时候。当时输液还不流行,母亲就带我找邻居李奶奶去“挑鼻子”。李奶奶一般先看看鼻腔内部,究竟看什么当时并不知道,而且不是每次都给挑的,据说要看鼻子里是不是有疱。没有疱就不能挑,挑了也不管事。要是看着能挑,就拿家里缝衣服针,用火烧一下消消毒,伸到鼻腔用针挑一下鼻中疱的位置,血就流出来了。这样,一般很快发烧、嗓子疼就没事了。后来学到伤寒论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这个条文才明白,这就是仲景说的以血代汗的“红汗”之法。

我的四伯师承于村里那位“赤脚医生”的父亲,据说也是当地远近闻名的一位老中医。四伯精通针灸,小时候常常看他给人扎针,什么腰腿疼、牙疼之类,扎上就见轻。据村里人说,四伯精通“孙真人鬼门十三针”,对什么“撒癔症”、“闹撞客”特别擅长,可惜我没见过。体会最深的是有一次,我上吐下泻,浑身酸疼,后背沉重疼痛像压了座山,吃了药没有效,后来找四伯看,他说是“起熘”了(这个词我没在书上看到过,我写这个“熘”字也不知对不对。现在想来当时的病症和他的治疗应该和“火”有关,所以我用了这个字)。四伯在我的背部用剪子把蘸上白酒刮擦,就是现在的刮痧。刮出一大片紫红的区域,然后围着这个区域用针灸针刺破皮肤放血,叫做“挑熘”,他说挑的区域一定要大于病变部位,要不截不住,挑完很快就好了。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闹痄腮(急性腮腺炎)在农村很常见,小时候就有人家舍膏药,方子秘不外传。黑糊糊的膏药贴上两、三天就好了。

1992年暑假,我在上高中的时候,母亲因为干农活劳累过度,腰腿疼得厉害,每天佝偻着腰,坐下去自己都起不来。到县医院检查,诊断是重度腰椎间盘脱出,医院让手术治疗。但手术有风险,一种是有可能伤到神经会瘫痪,另一种就是做好了之后几年内也可能会复发。那时候家里并不富裕,有限的收入都供给我和弟弟上学了,因此,母亲拒绝手术。后来经熟人介绍,找到了渠登云大夫,渠大夫是张家口“渠氏正骨”的传人,在霸州县城开了家私人诊所。渠大夫给我母亲做牵引、按摩、针灸、贴膏药,经过21天,我母亲的病就彻底治愈了,以后的很多年没再犯过。神奇的医术使我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3年高考,我以超河北省重点分数线16分的成绩考入天津中医学院。

步入殿堂

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在“我学中医的门径和方法”一文中谈到:“不管学习任何科学,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正确的门路…必须设法找到门径,穿墙而入,才有可能看见科学内容的富和美。”初学中医大多难于得其门而入,抽象的思维、取类比象的逻辑、艰涩的古汉语文字等等,使初学中医的我苦闷无助。但对中医神奇疗效的信念又使我坚持了下来。不理解就先背下来再说,误打误撞的,慢慢我就找到了学中医最笨的“捷径”,后来读《名老中医之路》的时候才看到,大多名医的学习历程都是从背经典开始的。

大学二年级的时候,著名针灸学家石学敏院士给我们做了“令志在针”的学术讲座,他娓娓道来的话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神奇的针灸医学的画卷。我从针灸入手,先易后难,大胆实践,在实践中摸索针药结合,逐步向其他中医理论理解、渗透。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就把针灸学的经络、腧穴、针灸治疗学系统的学习了一遍,然后就是练习针法,识记穴位,在自己身上体会针感。二年级以后的寒暑假就有了我小试身手的机会,父老乡亲知道我放假回来,都来找我寻医问药,我也不放过这些学习的机会,免费为大家治疗,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思。牙疼的、半身不遂的、腰腿疼的等等不一而足。我用石学敏教授的醒脑开窍针法经过三天的治疗,使一位卧床不起半个月的脑梗死患者可拄杖拐蹒跚而行,这在当地让我小有名气。在实践中的学习使我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我逐渐对一些疾病尝试着用中药方剂提高疗效,如用当归四逆汤缓解了一雷诺氏症患者的痛苦。在用旋复代赭石汤治疗梅核气患者时,我大胆加大用量,患者连泻三天后,梅核气竟奇迹般的好了。通过实践,我既收获了知识,又找到了不足,逐步认识到了中医的“因时、因地、因人治宜”的精髓。

成长升华

1998年我于廊坊市中医医院参加工作, 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同志们的帮助下,我在思想上、业务水平上逐渐成长。我视患者如亲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拒收患者礼物和“红包”达数千元,并和全科同志多次捐款资助贫困患者共计六千余元。

2001年和同事一起参加“河北省中医药文化知识电视大赛”,通过精心准备和不懈努力获得了团体优秀奖为我院赢得了荣誉,也为中医药文化宣传尽了一份心力。 2005年10月参加河北省卫生厅、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河北省中医业务水平考试”取得优异成绩,获得《河北省中医业务水平考试成绩优秀证书》。

在努力学习现代医学知识的基础上,逐渐认识到自己中医基础知识的不足,2005年报考了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硕士研修班。我逐步认识到我们要走的路是“现代化的中医”,要把先进现代医学“为我所用”,目的是要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而不是盲目跟随现代医学。

我的升华要感谢我的两位恩师-硕士导师刘亚娴先生和正式拜师的杨淑莲先生。刘亚娴先生使我认识到“经典”是中医的宝库。于是,我潜心于内、难、伤寒、金匮理论。2012年我参加了河北省第四批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考试,并正式拜师河北省首届名中医、血液病专家杨淑莲先生。先生治学严谨,苦读书,勤临床,遵经典而善于思辨,运用中医药治疗血液病理论上自成体系,用药炉火纯青,三年的跟师学习,使我在专业成长之路上高歌猛进。

2003年“非典”暴发,我听从党和政府的号召,不畏风险,抛下不满周岁的孩子,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忠实履行着一名白衣天使应尽的职责,成为我院首批抗击非典、挑战病魔的医务人员之一,与“非典”病魔斗争达五十余天,平均日接诊发热病人七十余人次,获得廊坊市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工作者”称号。

专业攻坚

2004年为使我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受医院委派至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血液病研究所进修学习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进修期间虚心求教,刻苦学习新技术,得到了进修医院和带教老师的好评。2004底学成归来,适逢一例外院放弃治疗的难治性白血病患者,经过我们精心调治、家属的积极配合,为我们提供了第一例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病源,使患者奇迹般获得完全缓解。经过大家共同努力,终于完成了我市首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和冻存工作,于2005年1月份,成功进行了我市首例白血病患者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至今该患者已无病生存了11年。该技术的成功开展使我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有了质的飞跃,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使我院成为全国首家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地市级中医院。2006年3月份,在自体移植的基础上进行了我市首例同胞供者的HLA全相合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并获得成功,又一次填补我市在本项目上的空白。

近年来,我积极探讨中医药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逐渐摸索出一整套中西医结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序贯治疗新方法,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不同阶段创造性的应用中医中药治疗,拓展了祖国传统医学的应用范围,并使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花费较京、津等地区移植(常规需30-40万元)减少20余万元,进一步减轻了患者负担。同时,中医药的参与治疗,也明显减轻了患者移植过程中的毒副反应,降低了移植后患者复发及死亡率。

在恩师杨淑莲教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在专业技术上,学习和继承杨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各类贫血性疾病、各类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如在补肾填精治疗慢性再障的基础上,运用活血升阳法解决慢性再障后期白细胞、血小板恢复缓慢的难题;经方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假性白细胞减少症疗效突出;自拟经验方防治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物抗宿主病;应用大剂量黄芪、自拟双蛸汤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炎等等。

热心公益

近年来,我坚持业余时间利用网络优势为广大患者提供无偿咨询。2010年5月在“好大夫网”开通个人专家主页以来,共发表医学科普文章243篇,浏览量已达270余万,直接回复患者咨询2700人次,获得感谢信2封,患者好评13人次,虚拟花篮、锦旗等58个。2012年在“寻医问药专家网”开通第二个个人专家主页,浏览量也已达100万余人次,直接回复患者咨询近4000人次。2012年11月1日做客环首都新闻网《网上问医》栏目,进行造血干细胞讲座,普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知识并解答了网友的提问。目前,在“春雨医生”、“医生树”等新兴医疗软件中也拥有大量的患者群。

【资料】

王茂生,1974年生于河北霸州。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硕士研究生,主任中医师,河北省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河北医科大学兼职副教授。河北省廊坊市中医医院血液重点专科(十二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术继承人,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届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三届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抗癌协会第二届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廊坊市医学会肿瘤分会常务委员;廊坊市医学会第四届医疗技术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先后荣获“河北好中医”、“河北省医药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廊坊市‘十五’期间优秀医务工作者”、 “廊坊最美医生”、等荣誉称号。

擅长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各类贫血性疾病、各类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在国家、省级核心期刊杂志发表论文35篇、译文2篇,主编、参编出版专著3部,获得省、市级科研成果奖9项。承担及参与国家、省、市级专项科研课题10项。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
返回顶部